(資料圖)
直播吧8月29日訊 在武漢三鎮投資人即將停止投入之后,《體壇周報》記者馬德興發文點評認為,當前中國足壇所謂的“股改”,其實是個偽命題,多數中超俱樂部在推進股改方面都或多或少遇到了麻煩,或者是止步不前,或者是已經宣告股改失敗。
2022年開始,中國足協在有關方面的要求下,明確提出了股改的要求,即改變目前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背靠一家企業的情況,讓更多的企業特別是當地的國企參與其中,實施“股份制”改革。
中國足球職業化之初的1996年,中國足協曾在京召集國內各甲A俱樂部負責人、總經理開會,期間提出希望各球隊能向公司化方向發展,特別是選擇股份制這種形式。因為當時國內俱樂部絕大多數為當地體委與一家企業合作的形式,這種形式短期內可以解決球隊的經費問題。但在合作一、兩年之后,由于在經費、人事等問題上達不成一致,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最后散伙,令俱樂部時常呈現“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情況。
時隔26年,當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再次提出所謂的“股改”問題之時,當然是一如前面所提到的重新回到了起點??墒?,經歷了20多年發展之后的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又與20多年前職業聯賽剛剛起步時的職業足球俱樂部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因為20多年前,當地體委(也就是現在的各地體育局)在俱樂部中依然還有一定的話語權,如今在職業俱樂部中毫無話語權,資方為大,球員作為被雇傭者,當然也只是聽命于資方。
于是,所謂的“股改”某種程度上也就成為了一個偽命題,因為在當前的社會經濟大環境下,國企與民企恐怕很難兼容,更何況職業足球本身是一項燒錢運動,在中國職業足球尚未形成有效的經營模式、成為一個真正的“產業”之前,讓私企燒完錢之后,再讓國企去接著燒錢,這是現行國企的各種制度與規定都難以容忍的。
實際上,之所以從去年一開始提出股改時,部分俱樂部很快有新動作,與當地政府的相關領導不無關系,但領導一走或一換,隨即沒有了下文。諸多中超俱樂部股改難以為繼,恰恰就是因為地方領導人的變換。所以,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的股改希望不能寄托在地方領導人身上,而更應該是一種制度建設,也就是需要更高層擬定和出臺相關的統一規定,將其制度化、系統化。
(德里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