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第三屆山東省文化創新獎成果報告會在歷山劇院舉辦,30項優秀文化創新獲獎成果在會上頒發。
本次成果報告會由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國琳主持,省政府辦公廳二級巡視員張連三,省文化廳廳長王磊、二級巡視員付俊海等出席活動。第三屆省文化創新獎獲獎代表,各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省有關單位、駐濟高校、省直文化系統單位負責同志,省暨駐濟新聞單位代表,部分文化藝術工作者代表參加報告會。會上,獲獎單位代表對項目進行了展演展示,山東藝術學院、濰坊市文廣新局、高青縣文化新聞出版局分別代表高等院校、各地市、基層和一線文化單位做了成果匯報。
據悉,山東省文化創新獎是全國第一個由省政府設立的文化創新最高獎,每兩年評選一屆,旨在大力推進實施山東經濟文化強省戰略,引導和激勵全省文化領域加強創新,激勵對此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及個人。評選范圍包括公共文化服務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文化產業、文化市場、演藝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化科技、藝術教育、對外文化交流9個專業領域。
第三屆文化創新獎自2017年4月正式啟動以來,歷時6個月,全省各地各單位高度重視,把參評創新獎作為文化工作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踴躍參與,共推薦195項創新成果參評,比上屆增長43.3%。省文化廳按照“注重實踐、注重實效,面向基層、面向一線,精益求精、優中選優”的原則,經過推薦申報、形式審查、初評、終評、公示五個程序,共評選出30項優秀文化創新獲獎成果,涵蓋了文化創新各個專業領域,基本代表了近兩年我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改革創新的最高水平。如:臨沂市組織實施的文化精準扶貧“3+7”行動、省文化館創建的“新六藝”學堂全民藝術普及項目、山東廣播電視臺組織實施的“中央廚房”媒體融合機制創新,均站在新時代文化發展的前沿,精心做好文化惠民這篇大文章,在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推動機制創新方面發揮了積極帶動和示范作用;濟寧市創建的優秀傳統文化“六融六促”模式、肥城市完成的桃木雕刻工藝生產性保護與振興發展模式、昌邑市實施的“三位一體”鄉村文化傳統激活與傳承創新實踐,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典型范例;沂源縣實施的鄉村文化理事會模式,通過鄉村群眾文化活動的“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提升村民素質、促進農村和諧,形成了以文化促發展、共建共享的基層文化服務新格局;利津縣積極打造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共建共享模式,盤活利用閑置文化資源,降低建設成本,采用眾籌模式征集展品,推出歷史文化展示和文化旅游的精品路線,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是基層一線單位文化創新的優秀代表。
王磊在會上指出,近兩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廣大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省文化工作大力發揮省政府創新獎的引領作用,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創新蔚然成風,創新手段層出不窮,涌現出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山東文化惠民消費季、“齊魯藝票通”演出票務平臺等一批理念先進、影響較大、效果突出的優秀文化品牌,為打造全國重要區域性文化中心,實現各項工作進入全國第一方陣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在全國引起熱烈反響。
王磊強調,黨的十九大為我們指明了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前進方向,描繪了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的美麗畫卷,為廣大文化工作者施展創新才華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翱翔的空間。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就要在新時代工作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文化創新重要意義的認識,把文化創新作為文化建設的驅動力量,推動文化領域的觀念創新、業態創新、形式創新、內容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通過文化創新驅動來培育新的文化增長點,進一步釋放文化創新發展效益的紅利,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文化建設譜寫新的篇章。
王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戰略支撐。希望全省廣大文化工作者認真學習創新獎典型經驗,緊緊圍繞文化改革創新這一主線,充分發揮政府文化管理服務最高獎的導向激勵作用,加大推廣應用和宣傳力度,把文化創新獎作為持續推動文化創新、展示文化創新成果的重大平臺。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把握文化改革發展的難得機遇,以創新驅動戰略引領文化轉型發展,激發文化發展的活力,深化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產業和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充分發掘齊魯文化的獨特優勢和巨大潛力,努力開創山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