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6月21日消息(記者王曉蕾)“小時候愛國是因為爸爸媽媽告訴我要愛國,現在愛國是因為我真的喜歡中國。”在互聯網平臺一個講述中國文物的視頻留言區,一位青年網友這樣寫到。現如今,像這樣講述、記錄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很強古風特色的短視頻、音樂MV、綜藝等在網絡平臺上并不少見,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注意力。
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網絡節目已經成為青少年獲取信息、娛樂消費的主要平臺。有數據顯示2017年12月底,29歲以下的青少年網民已經達到52.9%以上。網絡視聽節目作為在互聯網上的流量端,對青少年的行為方式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也承擔著傳承與創新中國文化的使命。
“中國傳統文化是否能更好傳承下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現在的青年人是否喜愛中華文化。”嗶哩嗶哩董事長兼CEO陳睿表示,因為他們代表著未來。如何通過網絡視聽節目引導青少年的價值觀?又如何引導、實現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青少年與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論壇上,相關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同探討關于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現狀和未來。
論壇現場 央廣網記者 王曉蕾 攝
當代青年具有很強的文化自信
如果說80后還在抱著VCD看電影,那么90后已經開始在互聯網平臺上隨意點播影片,00后更是成長在網絡世界中。“過去學生學習就是書本上的知識,現在十多歲的孩子在互聯網上獲取信息卻可以知曉天下事兒。”陳睿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現在年輕人思考的事情,不比我們這些中年人少。甚至對于一些文化方面的東西,他們的思考比我們還要深刻。”
物質生活的優越、高質量教育的完備和從小就接觸和學習互聯網技能,讓現代青少年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知識素養,以及對高品質文化內容的追逐。“現在年輕人喜歡知識密集、有價值、有營養、正能量的節目。”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編崔承浩在研究中發現,從形式上看,現在年輕人喜歡變化速度快、腦洞大、花樣多、隨時隨地觀看的網絡產品。
除此之外,90后出生的年輕人的成長伴隨著祖國地發展和強大,在欣欣向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對于中國燦爛的傳統文化具有非常強的興趣。“現在的青少年有著很強的文化自信,他們一方面對傳統文化的純正性非常挑剔,十分重視傳統文化表達的正確性和內涵;另一方面,對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有著強烈意愿。”崔承浩表示。
網絡節目缺乏細分市場
雖然最近幾年網絡視聽節目的種類、數量和質量上均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仍然面臨著很多挑戰。“目前,青少年對于網絡節目的需求和市場供給之間不匹配、不平衡的現象依然存在。優秀節目數量比較少,過度娛樂化、低俗化、同質化的問題還是突出。對自然科學、社會生活等領域關注還是不夠。”崔承浩指出,現在的網絡視聽節目缺乏細分市場。“大多數網絡節目的目標人群是成年人和小孩,而沒有專門為青少年群體制作的好節目。同時,現在我們的節目評優和評價體系當中,更多強調的也是少年兒童或者成年人的節目,而大多忽略了青少年群體。”
“其實現在年輕觀眾也期待能夠看到一些三觀正、娛樂性強、視覺上很炫,能夠跟他們更有共鳴的主流作品。”導演陸川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過去做青少年節目,我們總是喜歡居高臨下,覺得我們懂得多,從而一板一眼進行說教。”陳睿表示,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從小看著國外優質影視作品長大,見多識廣,節目質量稍有瑕疵,都會被發現。節目種類的可選擇性也讓說教類節目越來越失去市場,真實、平易近人、輕松的產品更受到現在青少年的歡迎。
讓青少年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創新中
很多人都覺得看傳統文化類節目都是高知中老年觀眾,但最近幾年,這種現象正在發生改變。告別了“大紅燈籠、成串紅辣椒”這樣的傳統文化場景,節目生產者們的思維也在發生著轉變。
“傳統的東西不一定枯燥、無趣。”節目制作人于蕾對記者坦言,現在很多網絡平臺上關于國風的視頻和產品很受青年人的喜愛。這些內容從傳統中來,通過創新和藝術加工以非常現代的方式呈現,變成現在年輕人愿意接受的內容。“讓年輕人真正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喜歡它、自發傳播它、甚至是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創作和改進中來,這樣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被繼承和傳承下去。”陳睿表示。
如何把握年輕人的情緒點,要知道他們現在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好的作品應該把說教的東西去掉,同時用年輕人喜歡的、能夠接受的形式和語言,給他們一些啟發,讓他們有好的體驗的同時,心里也能得到觸動。”三聲聯合創始人賈曉濤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
崔承浩同時指出,青少年節目制作人才應該盡快成長起來,成為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各從業主體也應該從自身出發,建立培養人才機制,比如,企業內部的沙龍、講習班等,加強交流分享、開闊視野,讓從業者有機會接受到更前沿和專業化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