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研討會日前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會上,多位專家學者從不同的專業角度出發,對盧溝橋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與規劃問題展開了探討。
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副部長李珍暉首先向與會嘉賓匯報了課題組一年來的研究成果,對盧溝橋地區的發展基礎、總體定位、空間布局、重點產業等問題做出了詳細闡述。她指出,在盧溝橋地區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可以促使周邊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豐富當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為產業及區域聯動發展的新支撐。同時,在推進北京市文化中心建設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方面都具有深遠影響。
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部長李懷亮從“連接歷史與現實之橋”“連接中國與世界之橋”“全國人民的連心之橋”三個維度出發,闡釋了盧溝橋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他表示,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要樹立國際化視角,將盧溝橋國家文化公園打造成為面向歷史、面向未來、面向全社會、面向全世界的知名文化園區,成為連接文化與產業的重要紐帶。
北京外國語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宮玉選認為,盧溝橋國家文化公園可以參照國際上較有影響力的文化旅游景區,邀請知名設計師結合特色文化元素對園區空間進行精心設計,突出區域亮點和獨特定位。在內容呈現方式上,要合理利用影視、動漫等新媒體形式,以年輕受眾易于接受的形式講好關于盧溝橋的“中國故事”,以“好內容”“好故事”為龍頭,做好文化產業鏈開發。
《文明》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婁曉琪指出,盧溝橋國家文化公園需要在反映地域文化的基礎上適當拓展,目標要定位為面向全國和全世界的多元文化傳播與展示平臺。例如,盧溝橋所反映的抗戰精神可以向獨立、自由、平等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延伸,這樣可以承載的內容體量就更大了。
北京社科院文化所所長李建盛提出,要從頂層設計和戰略發展的高度看待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國家文化公園作為國家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在思路上需要結合北京市總體規劃確立清晰的區域功能定位和空間敘事思路,目標是建設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重要的文化傳播場所,而不是一個簡單塞滿文化資源的容器。
中國商務出版社社長郭周明建議,當前盧溝橋景區首先要解決的是缺乏吸引游人的亮點問題。作為中國軍民奮起抗擊外來入侵的起始點,可以考慮在盧溝橋設立一個“醒獅節”的節慶活動,時間上可以考慮和傳統的中秋賞月大會結合起來,寓意曾經的東方睡獅已經覺醒,中華民族開始走向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北京晚報》文化版主編吳勇強調,與傳統封閉式的旅游區相比,盧溝橋國家文化公園是一個規模宏大、完全開放的功能性片區,首先要落實到吸引人的問題,才能有效避免修建的基礎設施和場館被浪費的情況出現。因此,在項目設計上一定要注重有體驗性、參與性和交流性,適應現代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使游人和風景共同構成美好的空間體系。
此外,盧溝橋文化旅游區辦公室副主任陳虎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王業鑫也結合自身工作經歷等,就盧溝橋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思路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據悉,2017年5月,國家“十三五”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我國將依托長城、大運河、黃帝陵、孔府、盧溝橋等重大歷史文化遺產,規劃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形成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識。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由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部長范周、李珍暉帶領的研究團隊曾多次對盧溝橋地區進行實地走訪,通過座談會、研討會、深度訪談等形式廣泛收集了專家學者和管理部門的意見建議,最終在此次研討會上發布了《盧溝橋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研究報告》。(光明融媒記者晉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