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馮雙白、趙汝蘅、羅斌 王小京 攝
一年一度的“中國舞蹈十二天”即將于7月14日至8月1日在國家大劇院再度與觀眾重逢。6月26日,由國家大劇院舞蹈藝術總監趙汝蘅,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分黨組書記羅斌作為2018中國舞蹈十二天的評審團代表出席新聞發布會,圍繞“一個舞者的初心”主題,介紹了入選本屆中國舞蹈十二天的青年編舞及其作品。
作為國家大劇院舞蹈類重要品牌項目之一,“中國舞蹈十二天”自2012年初次與觀眾見面以來,一直以推動中國青年舞蹈家的藝術生產和創作為己任,不斷向廣大觀眾推出優秀的中國青年舞蹈家及編舞作品,“集群式”呈現多元化舞蹈,已逐漸成為中國青年舞蹈人才及作品的孵化器和展示平臺。
近年來國家大劇院與中國舞蹈家協會合作,將這一特別策劃的舞蹈類品牌項目引入“導師推薦”制,由中國極具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多位導師大力支持,傾力推介年輕一代舞蹈人相約在國家大劇院,共赴一場高水準的舞蹈聚會,展現活力四射的中國舞蹈風采。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介紹:“國家大劇院有著強大的品牌效應,給予了中國舞蹈十二天比較自由的空間。小劇場的長度、寬度以及觀演的方式,都非常適合青年編導進行探索性作品實驗。‘培青計劃’和更具規模的‘中國舞蹈十二天’,形成了培養青年編導‘一條龍’式的組織構架,像王亞彬、謝欣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據介紹,在持續保有“中國舞蹈十二天”品牌專業度和知名度的同時,2018年度的“中國舞蹈十二天”將進行升級。
2018“中國舞蹈十二天”拓寬了推薦節目來源渠道,以保證推薦節目藝術質量,增強參演青年編舞家及節目的公認度,深化舞蹈界的專業認同感。以“一個舞者的初心”為主題,邀請業界專家趙汝蘅、馮雙白、羅斌、趙鐵春、楊威、丁偉,對投稿作品進行綜合評審,最終推選出六部青年舞蹈家的自薦完整舞蹈作品。
作為評審團之一的羅斌介紹:“從今年開始的‘中國舞蹈十二天’新模式,很像我們帶研究生的方式。從最初的開題報告、材料收集到初稿形成,其中有很多步驟都會聘請業內專家對其進行評估,給予導向性的意見和建議,再結合編導自己的想法做出調整,最終的指向是成熟和成功。這樣的遴選方式和工作流程,會使作品在全方位的呵護狀態下更加成熟。”
對于今年“中國舞蹈十二天”的主題,國家大劇院舞蹈藝術總監趙汝蘅強調:“一個舞者的初心,是要舞者牢記自己是為誰而舞、舞給誰看。舞者們一定要把握好這份初心,才能創作出打動觀眾的好的作品。”
新聞發布會上,六部入選“中國舞蹈十二天”作品的主創主演代表也分別分享了自己專屬于舞蹈事業的初心故事,介紹了各自帶來的舞蹈作品并在現場進行了精彩的展示。
即將于7月14至15日率先亮相的,是楊海龍作品《姽婳-西游》。該作取材自中國經典故事《西游記》,以全男班的班底演繹最為經典的“三打”一折。姽婳,原意形容女子體態嫻靜美好,又諧音“鬼話”,以錯亂怪異的謊言類比人物內心的喁喁私語。借由現代舞肢體概念性的抽象表達,以“冷硬”質感來探索對名著的另一種解讀的可能性。
18至19日,鞏中輝作品《涼亭》將用現代舞的形式探討“愛情”的多種形態。《涼亭》主演朱鳳偉介紹作品名稱取自昆曲《牡丹亭》中涼亭的意象,暗喻愛情中的悲歡離合。
鄭杰作品《寂靜之上》將于21至22日上演,該劇以“獨處”、“人非孤島”和“三人成眾”三種狀態展示人類境遇的復雜性,并通過舞者或含蓄、或激烈瘋狂的肢體語匯,表達在看似平靜的外表下,內心經歷的不為外人所知的波動。
在都市視角下關注特殊老年群體的作品《念想》將于25至26日濃情呈現,王森、謝長慧巧妙借由一條“紅色毛線”蔓延開一場光陰的故事。
28至29日,香港芭蕾舞團的編導胡頌威也通過作品《無人之境》展開人與工作之間的關系的思考,探討“行走在城市里孤獨卻又忙碌的人拼命工作,到底是人在工作,還是工作異化了人”的命題。
7月31日至8月1日,王圳冰作品《遙遙南水》將壓軸亮相。該劇于2016年獲中國舞蹈家協會“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計劃”委約創作作品,2017年獲國家藝術基金小型劇目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