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文學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論壇在武漢華中師范大學舉行。論壇圍繞當下中國現當代舊體詩詞研究現狀,以中國現當代舊體詩詞研究發展方向、研究方法及學術價值為研討重點,探討中國文學傳統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多種可能。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通常以新文學研究為重點,現當代舊體詩詞研究相對冷門。近年來,現當代舊體詩詞雖受到內地學界和海外漢學家關注,但仍存在研究體系性與系統性不強、大量舊體詩詞史料被塵封、相關數據庫尚未建立等問題。與會學者認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中新、舊文學融合的不足,是兩者長期疏離造成的結果。“現當代的人想踮起腳和古代文學的人對話,而古代文學的人卻不愿放下身段。”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李遇春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中國現當代舊體詩詞編年史》編纂與研究及數據庫建設”力圖解決這一問題。與會學者指出,中國現當代舊體詩詞研究,尤其是現當代舊體詩詞編年史的編纂工作,對于打破文學史觀念性構架、推進文學史觀念轉變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現當代舊體詩詞編年史的編纂,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重新觀照、重新評價文學史的角度。另外,現當代舊體詩詞研究有助于中國古典詩學的現代轉換研究,具有詩學價值。同一作家在新、舊文學創作時,往往有不同的心境,對舊體詩詞進行研究,能夠豐富人們對現當代作家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探尋作家心靈情感世界。
這也對研究者提出了新要求。有學者認為,中國文學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尚未轉化為公共話語,研究者要想從事相關研究,需有自己的史觀,明確研究的評判標準。在具體研究中,應著力挖掘優秀作家作品。同時,當代詩詞評論也有待青年學者投身其中。也有學者指出,歷史上唐宋詩詞都經歷了經典化的過程,留下的大部分是優秀作品,在中國現當代舊體詩詞研究中,求全同樣是不可能的,應淘沙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