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給人們生活帶來哪些改變?科技遇見藝術會碰撞出什么火花?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一場展覽或許為你解答了這些疑問。從11月3日至30日,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意大利、瑞士、荷蘭、奧地利、澳大利亞、土耳其、俄羅斯、波蘭、日本、印度以及中國國內多所藝術院校、研究機構等120余件作品集聚。
3日下午,記者來到“第五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現場。眼前林林總總的展品包括了新媒體藝術、工業設計、建筑與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紡織與時尚設計、陶瓷設計,以及其他體現藝術與科學融合的創作,讓觀眾從人類認知的邊界、技術創新的藝術范式、技術與藝術的協同創新三個角度,去理解和思考未來世界。
這場展覽由清華大學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承辦,圍繞“AS-Helix: 人工智能時代的藝術與科學融合”這一命題,在為人類服務的共識之下,讓藝術與科學相輔相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螺旋結構。AS-Helix——A(rt)代表藝術,S(cience)代表科學,AS-Helix寓意藝術與科學深度融合、創新協同螺旋式發展。
記者走進“人類認知的邊界”第一主題展廳,發現這里匯聚了許多人工智能語境下認知領域研究成果。比如,具有人類情感的人工智能仿真機器人,顛覆人類對機器世界的想象;認知主體與技術交融的腦機互聯,提醒人類需以謹慎態度面對未來技術潛在挑戰;人機協同創作的影視、繪畫、音樂等藝術表現作品豐富、激發了人類藝術創作空間;未來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和回收方式的探索,重新定義了人類與生態系統自然世界關系。
第二展廳則主要展示了“技術創新的藝術范式”,從多元化角度來詮釋在技術創新的時代需要新的藝術范式。這些作品通過將概念探索與頗具技術挑戰的未來設計及創新技術融合在一起,直觀地體現了藝術的抽象與科學的技術融合等概念,展示了藝術與科學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求真求美的力量。
技術與藝術究竟如何做到“協同創新”?在第三展廳呈現了與之相關的前沿探索:具有人文思維的數據分析,既有著富有詩意的藝術效果,又形成可供觀察的歷史新視野;參數化設計賦予傳統材料有別于以往的形式與藝術張力;算法生成的設計作品具有現代主義特征,帶來對設計行業的機遇和挑戰;人工智能不斷塑造并影響著人類的社交、情感關系和親密體驗……種種“顛覆”背后,重新提示人們如何建立人類思維與機器思維之間的對話與共進。
在展廳里走了一圈,不少展品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來風·夏·芒種》運用了中國文化符號的陶瓷元素,通過對陶瓷材料的再構筑,嘗試表達陶瓷本有的脆弱、輕盈、潔凈;《多重宇宙.pan》是一個視聽裝置,通過創建一系列實時生成的數字繪畫,來嘗試描繪無限平行宇宙的永生和永逝;《腦機接口》采用了反射微蝕技術,以未來人腦互連為主題,描述強大的神經接口技術驚人的優勢和潛在的危險,提醒人類以謹慎的樂觀態度發展這一技術。
同時,本屆活動還圍繞主題舉行一系列高端研討會,就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設計在打造可持續未來中的作用、藝術是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等話題,展開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