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講述中國神話(百家談)
今天的中國,差不多每年都有一個引起全世界共同討論的文化熱點。2019年的話題,無疑是中國動漫電影《哪吒》以及它引發的圖書熱,中文讀者熱衷討論的是票房,而太平洋另外一邊的讀者則關注哪吒的形象與性格。看著這些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宗教、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的讀者反饋和評價,不禁想起之前類似的作品,如白蛇傳、七夕、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神話傳說改編的圖書、影視產品所遇到的跨文化沖突。
如何通過中國神話更好地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眾所周知,神話是一個民族在精神發育初期的文化敘事,中國神話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對于世界萬物的最初想象,也是對于人類自身在世界中位置的最初設計、安排。以《山海經》為例,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夸父逐日、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等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神話外,還有大量的山川、河流、草木以及鳥、獸、龍、蛇等中華民族宗教信仰的圖騰出現,它是中華文化中對于人的來源、人的本質、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價值觀層面諸多問題解答的起源。可以說神話和傳說是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最早的、最浪漫的表達。
比如,對于人類以及世界萬物起源問題,中國古人認為“氣生萬物”,即在“氣”的層面上,人類可以與萬物共同對話。這就將人放在與世界萬物平等共處的位置上。人與萬物的和諧、平等、共處的價值觀深深影響了中國哲學、倫理和道德發展衍變,以至于今天中國在處理國際政治事務中,提倡和諧包容,倡導文明互鑒等政治理念,都有中國傳統世界觀的身影。這些具有思辨性的價值觀在面對中華文化圈之外的民眾傳播時,往往不如一個故事、一個傳說具有栩栩如生的效果。動漫電影《哪吒》由一個母體誕生了兩個水火不相容的主人翁而展開故事。人的生命起于“氣”,善良的“氣”塑造一個善良的敖丙,邪惡的“氣”造就一個有魔力但品行不佳的哪吒。這就十分形象地傳達了中國古人世界觀中對于世界起源的思想判斷。也是在這個層面上,《哪吒》才引起了海外讀者關注。
可以說,在闡釋中國核心文化價值,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善用流傳幾千年的中國神話、中國傳說,有意識地放大和挖掘中國文化中獨有的元素,往往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點上,《哪吒》開了一個好頭。
這和不同讀者群所生活的宗教、語言文化區密切相關。當今世界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文化區,即中華文化區、基督教文化區、伊斯蘭文化區。在每一個文化區內,都有宗教信仰、歷史傳統、語言規范所構成的一個文化意義系統。
還以萬物起源論為例,中華文化區內,基本上認同“氣”構成萬物之說,而基督教文化區則普遍接受上帝造萬物的觀念。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人與萬物是平等的,而且在“氣”的這個層面上,還是互通的。金、木、水、火、土就是中國傳統哲學按照屬性對于世界萬物的歸類,五種元素之間的相生相克深入人心。所以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普遍接受用菊花泡茶清熱、食用蓮子解毒等做法,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就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與中華文化圈的人相比,基督教文化中的山川草木根本不能與上帝相比。因此中華文化中的這些理念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就會遇到深深的隔膜,這種隔膜有的是宗教層面的,有的是傳統形成的,有的是不同語言規范所帶來的。
所謂世界表達就是要超越甚至穿透這種隔膜。筆者長期關注和追蹤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藝術在海外讀者、觀眾中的反饋情況,發現了許多跨文化傳播的鮮活案例。比如許多歐美讀者無法理解中國傳說中白蛇的愛情故事,因為蛇的形象本身就令人退避三舍;許多讀者欣賞梁山伯與祝英臺對于愛情的忠貞不渝,但是不理解兩人最終結局為什么要化成蝴蝶?蝴蝶可是生命短暫而又脆弱的生物啊。這些都是跨文化傳播所帶來的難題。
中國神話的世界表達還需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現在,中國的一切都備受世界矚目。因此,一個大國的文化心態就應該是胸有千壑,筆下通神,有意識地從數千年的中華文化積累中汲取營養,通過形象、生動的故事形式,用世界不同宗教、語言文化區人們能夠喜聞樂見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傳播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這是中國神話和傳說改編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