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這幾天上了微博熱搜。其中最讓網友熱議的是這個12人名單中的蘇軾,人們驚訝的是,一位文學大家居然還是“歷史治水名人”。蘇軾的這個雙重身份超出了很多網友的知識范疇。蘇軾不就會寫詩為文嗎,難道還會治水?
不只是不必驚訝于蘇軾既會寫詩,又能治水,大凡歷史上稍有一些責任感和有所作為的政治人物、官員、專家和科研人員,都在歷史上留下了善治水并解決民生疾苦的美名,蘇軾只是其中一員。只不過,長期以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遮蔽了他在治水和管理上的功績而已。
蘇軾成為治水名人既有歷史和公共管理的共性,又有其個性。作為公共管理的共性是,一任官員或管理者,需要了解和解決民間疾苦,還要組織各種力量以抵御自然災害。
盡管蘇軾屢屢遭貶和流放,但是為官某一地方,必然要面臨民生問題。
因此,蘇軾每到一任上,都重視興修水利,無論在哪任職,他都把興修水利放在公共管理的第一位或重要地位。在中國古代主要是靠天吃飯情況下,興修水利保證生產和民眾的生活之需尤為艱巨。
蘇軾初到杭州任上,最大的水患是西湖荒廢,另外,一個更大的實際問題是,杭州當地在唐代時形成的供應市民飲水的六井也荒廢了,城里百姓喝不清潔的淡水。
這幾個原因既造成民眾生活和生產的艱難,也導致了自然災害屢屢侵害杭州當地民眾,同時也造成城市發展的巨大阻力。針對這些問題,蘇軾問計于民間和水利工程專業人員,制定了杭州水利興修的大計。
這個大計主要是疏浚茅山、鹽橋兩條河流,用茅山河接受錢塘江的潮水,用鹽橋河接受西湖水。其主要目的是未雨綢繆,以防暴雨水澇時水淹杭州。另外,再在西湖邊修建一座堰閘,以控制湖水的儲積和放出,從而調節西湖水位,避免城市內澇的發生。第三是開挖西湖葑田。
前兩個工程可以保證潮水不再流入杭州市區,而且能用它多余的水量補充六井,使市民的飲食用水能得到保障。而開挖西湖葑田是徹底治理西湖水患的配套水利工程,只有西湖有容量后,才能起到蓄水池的作用。
但是,開挖葑田又會挖出大量泥土,經過與專業人員協議,達成了一個一石三鳥的計劃,用挖出的泥土在湖中筑起一道長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棲霞嶺,上建跨虹、東浦、壓堤、望山、鎖瀾、映波六橋,溝通里湖和外湖。
如此,既讓西湖成為真正有巨大容積的湖,又讓淤土有了就近使用的功效,而且還方便了杭州市民的出行,市民的南北往來再也不必繞湖而行,可以沿建成的2.8千米長堤出行、散步和觀景。尤其是西湖開挖葑田和建成長堤后,蘇軾又建議在長堤兩側栽植芙蓉、楊柳等觀賞性植物,并修建亭閣。因此,后人把這個堤取名為“蘇堤”或“蘇公堤”,而“蘇堤春曉”也成為今天的西湖十景之一
蘇軾杭州和各地任上興修水利當然也沿用和參考了中國歷代治水和興修水利的智慧、經驗和原則。蘇軾在杭州領導人們疏浚茅山、鹽橋兩條河流、開挖西湖和修建堰閘,就是疏與堵智慧和技術的再次使用,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僅保障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用水,也能抵御洪澇和旱災,還能把城市打造成詩意的棲息地。
蘇軾領導杭州人修繕六井后,建議把引水管道由竹管改為瓦筒,不僅使用持久,還保證供水和擴大了供水范圍,使得“西湖甘水,殆遍全城”,也算得上是城市中較早的自來水工程。
因此,蘇軾入選“歷史治水名人”完全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