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紫禁城建成600周年 “智慧故宮”款款走來
“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引入5G技術、打造‘智慧故宮’是發展方向,讓游客打開手機就能知曉故宮萬事。”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1月8日在山東濟南開講,講述故宮往事,暢談故宮的改變與未來。
單霽翔當天在山東大學舉行的“資助育人·文化藝術進校園”活動上為師生們帶來題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守望者”的報告。單霽翔表示,2020年,紫禁城將迎來600歲“生日”,計劃引入5G技術,運用云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管理系統等打造“智慧故宮”。
單霽翔介紹說,故宮每年接待游客1800萬左右,去年年接待游客數量更是突破1900萬人次,是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建立‘智慧故宮’,一方面可以全天候、全時空監控可移動和不可移動文物狀態,另一方面能更好地服務觀眾。”
“‘智慧故宮’建成后,人們參觀時通過一部手機就能了解想看的文物在什么位置、故宮正在辦哪些展覽、展廳現有多少人參觀等系列實時信息。”單霽翔說,故宮朝著資源數據化、數據場景化、場景網絡化、網絡智能化的方向轉型,適應網絡時代的傳播方式,滿足更多年輕人的口味。
回顧“執掌”故宮的七年,單霽翔分享了故宮博物院近年來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的改革措施和實踐經驗。紫禁城坐擁許多世界之最,但他剛到故宮工作時卻發現,“故宮館舍宏大,但大部分區域都未對外開放;藏品豐富,99%卻睡在庫房中。”
單霽翔決定要擴大開放區域,從2014年到2016年,利用三年多時間帶領故宮人整治環境、清理庫房、改造基礎設施、修繕古建筑、修復文物,把工作當學問做,把問題當課題解。“過去故宮博物院只對外開放30%區域,2014年達到52%,2015年達到65%,2016年達到76%,目前開放區域達到80%,以每年10%進度在推動。”
“讓文物活起來是當前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建設方向,把文物放在庫房死看硬守不是應有的文物保護狀態,要把它們修復好,重新在人們現實生活中展現魅力。”單霽翔認為,有魅力的文化遺產才能得到人們呵護,得到人們呵護的文化遺產才有尊嚴,有尊嚴的文化遺產才能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
當天,單霽翔還被山東大學聘任為兼職講席教授。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在發言中表示,單霽翔長期致力于文物保護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工作,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者、弘揚者,這與山東大學致力于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和不懈努力不謀而合。近年來,學校充分發揮文化傳承創新的大學功能和孔孟之鄉學科綜合、文史見長的獨特優勢,實施文化引領戰略,積極推進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為標志的中國古典學術研究,在若干領域和方向精心培育“山大學派”,系統推進各項重大文化工程,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闡釋。
此次講座由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聯合故宮博物院等主辦、山東大學承辦,將陸續在全國6所高校開展,旨在充分發揮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育人功效,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做好經濟資助同時,提高受助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受助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受助學生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