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品質,是防范化解各種風險的思維方式。“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國家治理的基本要求。今年以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充分表明了增強憂患意識是有效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心理前提,是貫通疫情防控乃至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全過程的精神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疫情防控斗爭中強調,要增強憂患意識。這不僅是對執政黨的要求,也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品質的揭示。有了強烈的憂患意識,我們才能夠眾志成城、共克時艱,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才能夠主動防范,從源頭遏制疫情風險,全力救難,盡力減少疫情風險危害。
①
憂患意識是對可能發生的禍害、災難的憂慮和防備。未來有多種可能,包含不利的、有害的可能,對這種可能的預感、預測、預防,構成憂患意識的核心。考察各個民族、各種文化的歷史,憂患意識是一種共同體意識。民族經歷的災難越多,文化反思的能力越強,憂患意識的基因也就越明顯。安全需要是人類社會和每個個人的基本需要,憂患意識就是追求安全的思維活動。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長城實際上就是抵御外來掠奪的憂患意識的產物和標志。《詩經》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詩句飽含著憂患意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則是文學史上的“憂患名篇”。憂患意識深深植入民族精神之中。
中國共產黨誕生于國家內憂外患、民族危難之時,面對強大的敵人和失敗的危險,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在磨難挫折中成長,以弱勝強、反敗為勝,謙虛謹慎、艱苦奮斗,不忘初心、終成氣象。我們黨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面臨的“四大考驗”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面臨的“四種危險”具有尖銳性和嚴峻性,憂患意識有著鮮明的時代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增強憂患意識,要求堅持底線思維、防控重大風險、維護國家安全、進行偉大斗爭,都是基于對前進道路上困難和挑戰、矛盾和阻力的深刻洞察。2018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列舉了8個方面16個具體風險,其中提到“像非典那樣的重大傳染性疾病,也要時刻保持警惕、嚴密防范”。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見葉知秋的敏銳,既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自己所負責領域內的重大風險,也要密切關注全局性重大風險,第一時間提出意見和建議。這種憂患意識,既是民族精神的傳承,又是培育和塑造民族精神的因素。
在這場疫情防控斗爭中,憂患意識鮮明體現在及時果斷阻止疫情蔓延的重大決策上。疫情發生后,黨中央高度重視,審時度勢、綜合研判,迅速作出部署,及時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明確了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總目標。1月22日,黨中央果斷要求湖北省對人員外流實施全面嚴格管控。如果當斷不斷,必定反受其亂。憂患意識還鮮明體現在采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上,從武漢到湖北,從華中到各地,打響了一場全覆蓋、全方位、全民參戰的抗疫人民戰爭,這是其他國家做不到的。憂患意識亦鮮明體現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掌控上。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時間停擺。中央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適時推動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減少、化解、彌補疫情對經濟發展的沖擊。
②
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歷史進程中,培育和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這一精神根深葉茂、源遠流長,隨著時代的發展又被不斷賦予新質。這一精神體現在平時的生產生活中,更體現在抵御災害的斗爭中。改革開放以來的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和這次抗疫所體現出的精神風貌,都是偉大民族精神在抗擊災害中的具體體現和生動證明。憂患意識作為民族精神的底蘊和成分,有機融入其中。憂患意識促進了疫情防控的創造精神。面對疫情對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嚴重威脅,疫情防控加速了確定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的進展,加快了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作為國之重器的攻關等。憂患意識激勵了疫情防控的奮斗精神。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沖鋒在前、英勇奮戰,武漢人民不畏艱險、頑強不屈,廣大醫務工作者日夜奮戰,舍生忘死,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安全、民族未來。憂患意識強化了疫情防控的團結精神。中華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截至2月23日,已有330多支醫療隊、41600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和湖北,19個省份對口支援湖北。當前,經過艱苦努力,國內已呈現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這是全黨全國全社會共同努力、團結奮斗的結果。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憂患意識是以實事求是、科學理性、積極主動為思維內核的,這就保證了在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時的求實精神、科學精神、主體精神。憂患意識不是主觀臆測,而是基于以往經驗、事物規律、各種因素綜合判斷的結果,有其客觀依據。2003年的非典疫情,使得我們對重大傳染性疾病等公共衛生安全風險高度警惕。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評價道:“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展現出中國速度、中國規模、中國效率。”這種反應速度和效率是對疫情危害正確判斷的結果。憂患意識不是盲目應對,而是講求科學、尊重規律、對癥下藥、綜合施策。疫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要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大數據技術用于研判疫情形勢,實現了精準防控。科學防控就能做到精準防控、分級分區分段防控。憂患意識不是悲觀失望,而是積極努力、推動轉變,化危為安、轉危為機。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考的是國家治理的領導決策力、組織動員力、統籌協調力。這都要求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發動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
③
增強憂患意識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要熏陶。改革開放以來,黨在帶領人民應變局、平風波、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機的過程中,不斷增強憂患意識,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這次應對疫情重大風險,是增強全黨和全民族憂患意識的磨刀石。增強憂患意識就要堅持底線思維,把戰略的基點放在最壞的基礎上來設想,不要因為估計不足而在危機發生時陷于被動,要堅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同時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次疫情防控從推出最嚴格舉措到初步呈現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正是運用底線思維的結果。增強憂患意識就要防控重大風險,增強駕馭風險本領,及時發現和果斷處理可能發生的各類矛盾和風險,防止發生各種各樣的“蝴蝶效應”,不讓局部風險演化為系統性風險。中外歷史上,大疫大災往往導致社會失序,社會失序又使抗疫抗災雪上加霜。這次疫情防控,全國各地先后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決服從黨中央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依靠全體人民的積極參與、大力支持、主動配合,堅決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和社會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是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經歷的一次磨難,疫情防控是偉大民族精神的一次錘煉,也是增強民族憂患意識的一次契機。在這次應對疫情中,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這就告訴我們,憂患意識必須繼續強化,不能放松和放棄。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教訓,加快補齊治理體系的短板和弱項,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筑牢制度防線,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寧可千日無疫情,不可一日無防備。越是我們的短板漏洞弱項,就越是重大風險的觸發點,越是防控風險的關鍵點。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是中華民族的關鍵之戰,這場斗爭實踐,為新時代增強民族憂患意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提供了生動的教科書和歷史啟示錄,也會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和成熟,繼續在前進道路上戰勝新的重大風險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