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電視臺、上海保奇影視等聯合出品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昨晚起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時段。該劇講述了西部某地的貧困村“焉支村”合并到本縣最富裕的“丹霞村”后,兩村村民逐步摒棄過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
《苦樂村官》原班人馬
《一個都不能少》的主創團隊由《苦樂村官》原班人馬組成。2015年,上海保奇影視出品的反映精準扶貧題材的電視劇《苦樂村官》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第十二屆中美電影節上獲最佳電視劇入圍獎,導演白永成獲電視劇最佳導演獎,演員張磊獲電視劇最佳男配角獎。
在《一個都不能少》中,白永成選取一個典型的情境:西部地區的培黎縣中,有著千名村民的丹霞村是全縣的首富村;而只有百十來人的焉支村,卻是全縣唯一的貧困村;故事在兩村貧富差別的對比中展開。白永成是甘肅人,《一個都不能少》也主要在甘肅取景,“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自己走出來了總想為家鄉做點什么。除了想切實幫助偏遠地區的農民朋友脫貧,更想讓大家了解我的家鄉、我熱愛的這片土地。”
編劇曹銳有貧困縣掛職、貧困村扶貧隊員的工作經歷,目前擔任甘肅隴南宕昌縣灘子村名譽村主任,熟知西部地區的地域特色和風土人情。在創作過程中,主創團隊先后多次到甘肅、陜西、貴州、云南、四川等全國貧困地區體驗生活。白天,團隊與當地農民吃住勞作;夜晚,與基層扶貧干部徹夜深談。發生在扶貧一線的真實故事,最終成為劇本的創作根基與源泉。
映射脫貧攻堅時代變革
在脫貧攻堅的進程中,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減至2019年底的551萬,這一變化也在本劇兩村的前后對比中得以呈現。
《一個都不能少》塑造了一批鮮活、立體的人物角色:退伍回鄉的丹霞村黨支部書記趙百川善于學習,是具有軍人氣質的“領頭羊”;原焉支村黨支部書記夏寶生樸實憨厚,工作積極但思想固執守舊;土生土長的名牌大學畢業、原焉支村委主任劉東橋忠厚淳樸;回鄉創業的女青年夏雪隱忍睿智,助力家鄉文創建設。由于張掖地區海拔高,紫外線強,當地人膚色普遍黝黑。為了更貼近現實,演員們也被要求在皮膚上“做文章”,從氣質和膚色上都要貼近當地群眾。在描繪當代農村蓬勃發展的同時,該劇也將當下大熱的“生態移民”“生態旅游開發”“大學生回鄉創業”等內容融匯其中,映射脫貧攻堅大背景下的時代變革。
來自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信息表明,在《一個都不能少》“打頭陣”后,今年預計有20部相關題材重點電視劇播出,講述中國的脫貧故事。包括10個典型故事構成的時代報告劇《脫貧十難》,講述從貧困到小康再到“百姓富、生態美”蛻變的《花繁葉茂》,展現福建寧德“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山哈鬧海》,取自“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雪線》《楓葉紅了》,呈現農村“三改”“土地流轉”“產業升級”的《最美的鄉村》《湘西紀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