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實名預約,取得參觀預約二維碼后,烏魯木齊市居民朱新萍帶著孩子走進了新疆博物館,認真參觀《新疆歷史文物展》。大廳里,參觀者不多,缺少了往日人來人往的景象,卻給朱新萍和孩子一個難得的認真參觀的機會。她興奮地說:“聽說新疆博物館開館了,我馬上從網上進行了預約,就想帶著孩子認真地參觀參觀。”
3月17日,新疆博物館恢復開館,實施限時限流預約服務,每天預約入館參觀者限定為200人。疫情防控期間,新疆各地博物館相繼暫停開放,多家博物館推出線上展覽,讓考古迷足不出戶也能欣賞“鎮館之寶”。如今開館,觀眾不僅可以近距離欣賞古樸典雅的文物,還能購買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作為新疆首個被國家文物局選定的文創開發試點單位,新疆博物館已經研發出六大系列400余種文創產品,涉及日常用品、文具、玩具等,十分受參觀者好評。
3月13日至17日,克拉瑪依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體育場館及與群眾日常活動密切相關的場所相繼實現對外開放。
13日一大早,家住克拉瑪依市生態休閑健身公園附近的劉蓮一家三口趕來鍛煉,劉蓮的先生踏上跑道開始晨跑,劉蓮則帶著孩子在一旁挖沙子玩耍。“先生好久沒運動了,總算可以痛痛快快地過把癮了。”劉蓮說。
在克拉瑪依市文化館古琴培訓班的教室里,古琴愛好者正在與古琴老師一起演奏樂曲。“我們是十點多,在群里接到老師的通知,說今天文化館開放可以來教室練習古琴,我就激動地趕過來了。”退休教師、古琴愛好者金芳說。其實她家里有古琴,宅在家里的時候也進行了練習,但是沒有了跟琴友面對面的交流和教室的氛圍,總感覺缺少了什么。
繪畫愛好者肖軍在市文化館已經學習3年多,因為油畫工具都在文化館的教室里,過年在家不能畫油畫,這讓她非常失落。“接到通知后,我第一時間回到畫室。終于可以畫畫了,太開心了。”肖軍說。
文化館館長劉濤介紹,文化館所有的培訓教室都以“一人一桌”“座位間隔1.5米以上”的標準,嚴格控制各教室內的座席位置和數量。同時嚴格做好場館公共區域的消毒工作,在服務臺及各樓層洗手間,為市民提供洗手液、擦手紙等清潔物品。
市民王和飛12日晚上從手機上得知克拉瑪依市圖書館公眾號發送的信息,得知圖書館13日開放,但須提前預約進入。“我通過信息中的二維碼預約借書,但13日的100個名額迅速占滿,我只好預約14日的名額。”王和飛說。
14日一大早,王和飛挑選好圖書后,直接來到智能借還機前自助借書。辦完手續后,他將書放入自動圖書殺菌機內,將書殺菌。“圖書館的自助機器非常先進,不僅能殺菌,還能自助借還書,減少人員接觸,方便衛生,讓人放心。”王和飛說。
14日15時30分,還沒到規定的16時開放時間,克拉瑪依市體育館門口就有市民在排隊等候了。
“體育館開館以后,市民們非常熱情,但因為是室內運動,為了避免造成人員密集,我們嚴格地限制了人數。目前,我們館每天運動人數限制在200人以內。”體育館館長羅新龍介紹道。
哈密市伊州區全民健身文化公園3月12日開放后,工作人員每天都會為進園的市民測量體溫,并要求入園佩戴口罩。哈密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主任楊漢青介紹,目前全民健身文化公園每兩小時允許300人進入,分批分次、限時,確保市民在享受休閑娛樂的同時,繼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哈密市圖書館采取分時段、分區域開放,對每個開放的閱覽室嚴格控制人數。對閱覽室的桌椅、圖書、書架等設備進行嚴格消毒,在衛生間內提供了洗手液。保潔人員每天要對室內外進行全面消毒。
和田地區圖書館、博物館,喀什地區圖書館、博物館等新疆各地公共文化體育場館日前已有序開放,在滿足各族群眾對文化體育生活需求的同時,也為春日的新疆增添了一道美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