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下成都府。”幾百年來,這句關于張獻忠沉銀的民謠經久不息,最后在彭山得到了證實。數萬件出水文物,讓人們對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奇撥云見日。
考古人在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如何進行水下考古發掘?這些考古發掘的實物又如何證實了張獻忠沉銀的傳說?5月17日晚7點30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劉志巖將做客“名人大講堂”,這位在微博上擁有299萬粉絲的“考古君”,將在四川省圖書館星光大廳以“折戟沉沙銀未銷——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親歷記”為題,分享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背后的故事。
國內首創的圍堰考古
自2005年以來,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岷江河道內陸續發現了大量文物。鑒于“江口沉銀遺址”已發生多次盜掘,許多專家呼吁宜盡快組織人力、籌集經費進行水下考古發掘。2017年1月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對江口沉銀遺址進行科學的考古發掘。
回顧2017年1月5日江口考古正式開始的那天,劉志巖依然覺得不可思議。“一個在民間流傳多年的傳說,就這樣一點點在我們的手下成為了歷史。這種穿越時空,與文物與歷史的對話,足以震撼到每一個人的心靈。”
來到江口,考古人這才發現,傳統的考古神器“洛陽鏟”在這里全無用武之地,于是,圍堰抽干江水,在干燥區域上進行探方挖掘,最終成為大家的共識。劉志巖回憶,由于江水的流量具有季節性的特點,發掘只能選擇在岷江的枯水期進行。這是四川省首次進行水下考古發掘,其圍堰面積之大,開創了內陸河流考古的先河。
圍擋搭好后,10臺高功率抽水機同時啟動,2000多平方米區域內的水終于抽干了,露出一顆顆鵝卵石,形成了一個“江中小島”。
如今,江口沉銀遺址在第一階段的水下考古發掘中,取得了“三項第一”重大突破,這既是國內第一次內水圍堰考古,國內第一次考古發掘直接與民間傳說相印證的最高級別沉寶遺址發掘,也是國內第一次發現張獻忠冊封妃嬪金冊。
高科技設備助力考古
在哪兒挖,怎么挖,怎么圍?正式發掘之前,這是擺在考古人眼前的當務之急。江口沉銀遺址的考古工作,是一次現代化工作方法和最新科技手段的結合,可以說是一次考古界新技術的大實踐。這些科技手段的運用,如果放在20年前,考古人想都不敢想。
此次考古,可以說是四川考古界的一次創新:一是通過臨時圍堰工程解決考古發掘平臺,二是通過金屬探測儀確定重點發掘區域,三是在發掘過程中采用全站儀精確定位出水文物坐標,同時利用三維成像和航拍技術采集文物信息。“全站儀定位,通俗地說,就是在發現文物后,以詳細坐標的形式,把這個文物標出來。”劉志巖告訴記者,“這樣一來,所有出土文物都有確切位置,其伴生關系清清楚楚,對于我們還原歷史很有幫助。”
此前,江口沉銀遺址出土的文物曾經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等多地展出,所到之處,展廳里人頭攢動,那些金光燦燦的文物十分扯眼球。不過,在“考古君”看來,發掘出文物并不是考古工作的終點,此次考古發掘重要在于確定文物分布范圍、埋藏的相關情況,“搞清楚張獻忠是不是被伏擊、沉銀歷史謎團,才是重中之重。”
聽講座贏取同款文創
你對江口沉銀遺址考古感興趣嗎?快來報名“名人大講堂”,聽“考古君”授業解惑。本次活動將面向社會征集120名現場觀眾(以最終主辦方電話或短信通知為準),到現場聆聽劉志巖的講座。封面新聞APP也將在5月17日晚7點30分同步直播,不能親臨現場的讀者可以圍觀封面直播,精彩不容錯過。
“名人大講堂”是由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四川省圖書館承辦的重要文化活動,受到廣大粉絲追捧。自2018年11月正式開講以來,“名人大講堂”已經舉辦22場精彩講座,邀請到包括李敬澤、阿來、酈波、于丹、梅錚錚、方北辰、孫小淳等歷史人文、自然科學等領域專家與觀眾坐而論道,成為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主辦方還為觀眾們準備了文化衫、手鏟等考古文創禮包。5月17日,打開封面新聞,圍觀直播贏取“考古君”同款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