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經的廢棄水泥廠,到之江文創園區,再到中國美術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創意)園,直至如今的藝創小鎮——成為一顆之江文化產業帶上的耀眼明珠,這里用了12年。
近年來,位于杭州西湖區的藝創小鎮緊跟浙江省之江文化產業帶建設、杭州市“擁江發展”,致力于把小鎮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數字藝術第一鎮”“文創產業第一鎮”“設計人才第一鎮”。“下一步,小鎮將立足‘數字+藝術’定位,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以文創產業為基礎,秉承新消費、新智造、新電商、新治理的發展理念,形成更多新增長極。”藝創小鎮副主任岑木軍說。
近日,記者深入這個定位為“藝”“創”的空間,尋找一股涅槃背后的力與一股拔地而起的力。
數字加碼
構建融合發展產業生態
走進位于鳳凰·創意國際園的電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500平方米的光學動捕影棚科技感滿滿。記者看到,演員正站在三維播控師設定好的背景前,通過攝像機的捕捉與拍攝,一旁的顯示屏上就出現了實景拍攝素材。隨著演員動作與場景切換,屏幕上的場景也隨之動起來。憑借這項虛擬數字攝影棚技術,電漫信息已經與小鎮多家影視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近些年,小鎮致力于雙招雙引,上下游產業鏈逐步承接,形成了一個視聽內容、影視科技、數字文創等多個產業融合發展的視聽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今年1月,小鎮獲批“中國(之江)視聽創新創業基地”,成為浙江省首家國家級網絡視聽產業基地(園區)。
在藝創小鎮,新企業、新氣象、新動能隨處可見。目前,小鎮共擁有文化和視聽產業企業2900余家。
為適應行業新變化,藝創小鎮立足產業優勢,瞄準成為“全國最強的數字文創基地”目標,以藝術與數字科技融合發展模式,提前布局綜合數字影視產業,形成了特征鮮明的產業生態。
“逐步完善的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為藝創小鎮的發展帶來持續增強的后勁,小鎮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提升。”岑木軍介紹,2020年,小鎮引進83個數字文化產業項目、30個影視產業項目及11個藝術品行業項目,實現稅收10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73億元。
產教融合
活用高校資源“雙子星”
“園區優美的生態環境,以及完善的政策信息、創業資助等創業配套服務,正是我們最需要的。”在杭州詮視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創始人牟茜站在幕布前,雙手拿皮影,正展示一部由本公司自編自導的皮影戲。今年1月,位于鳳凰·創意國際園A3區塊的中國美術學院藝創小鎮眾創空間啟用,詮視是最早入駐這里的一批公司之一。以皮影為媒介,以益智教育為切入點,目前該公司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盈利模式,年營業額有望超過300萬元。
“目前,眾創空間已入駐堆堆漆藝、萬葉藝術、佑易文化等多家初創型企業。”中國美術學院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許魯挺介紹,未來,這里將融合辦公、展示、培訓、商務服務等功能,為企業創新創業提供一流服務。
高校資源,是藝創小鎮得天獨厚的優勢,也為小鎮建設“文創產業第一鎮”提供了引擎。2016年1月,在原有產業基礎上,小鎮規劃總面積擴充到3.5平方公里,由政府主導,浙江音樂學院、中國美院參與共建。整合周邊高校資源,藝創小鎮入選浙江省第三批特色小鎮。記者了解到,目前小鎮共有中國美術學院師生創業企業131家、浙江音樂學院師生創業企業6家。產教融合發展,成為小鎮的特色。
人才引進
創意活水源源不斷
人才是文創產業之本。為人才解決后顧之憂,才能更好激發人才的創造性。
采訪當天,走進藝創小鎮企業服務發展中心,一場協助企業更好解讀政策的主題沙龍正在舉辦。高校學生創業房租、數字內容企業房租補貼、藝術品交易獎勵……40余位企業代表與小鎮負責人正圍繞新政策內容進行探討,現場有問有答,氣氛熱烈。
“越來越多企業和人才的流入,對小鎮提升為企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后開展此類培訓活動將步入常態化。”岑木軍告訴記者,小鎮出臺多項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和安居的系列政策,實施創業扶持、租賃補貼、建設人才公寓等重點舉措,在“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服務人才”上創設更加優越條件。2020年,小鎮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125人、創新創業團隊6個、杭州市高層次人才D類人才9位。
采訪時,在園區那片開闊的大草坪上,岑木軍跟記者道明小鎮規劃:“未來,小鎮將致力于構建產業鏈、生態鏈、服務鏈、創新鏈協同發展格局,建設浙江省文創產業第一鎮,為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首善之區貢獻藝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