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一則“館藏文物長毛了”的新聞在朋友圈里熱傳。
據紅星新聞報道:有網友發了一條微博,在陜西省咸陽市乾陵博物館,看見一陶制人像文物四周長滿小絨毛,在光線照射下仿若一只“金絲猴”。網友紛紛留言,還有人從學術角度分析,“可能是因為展柜環境潮濕,陶俑里面的鹽分被析出來了。”
乾陵博物館副館長陳女士證實是有這個情況,文物已經撤展,在文物修復室里做處理、養護。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遇到天氣、溫度變化,文物出現鹽析,呈現出網友拍攝下來的類似于文物“長毛”的情況。
看到這條新聞后,有網友@錢江晚報·小時新聞,想問問,杭州各大博物館里也有很多寶貝,在如此潮濕悶熱的黃梅天里,它們怎么樣了。
記者分頭詢問了杭州幾大博物館,得到的消息是:大家放心,杭州的寶貝好著呢。
浙江省博物館:
梅雨季珍貴展品暫不展出
浙江省博物館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進入梅雨季,館內一些珍貴展品特別是字畫類的藏品暫時不對外展出了。
“梅雨季氣溫高、濕度大,對字畫作品的影響比較大。”工作人員說,珍貴的字畫展品都被存放在干燥恒溫的庫房里。此外,近期對于字畫類展品,浙江省博物館不會外借展出。“庫房里環境適宜,所有藏品都能較好保存,不會出現發霉、浸濕等情況。”
浙江自然博物院:
動植物標本展區會設置除濕器
浙江自然博物院里展示著不少恐龍化石和動植物的標本。浙江自然博物院副院長楊嶺表示,梅雨季對浙江自然博物院里的動植物標本影響挺大。“潮濕的天氣容易引起標本表面長出霉菌等,不僅影響觀感,對標本的本身也是一種破壞。”為了應對已經到來的潮濕天氣,浙江自然博物院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在特別潮濕的天氣,動植物標本展區將會設置一些除濕器。同時,若發現標本表面出現水珠,工作人員將進行物理處理,確保標本干燥。
此外,一些特別珍貴的展品,近期也將存放于干燥恒溫的庫房里暫不對外展出。恐龍化石等受潮濕天氣的影響相對不大。
楊嶺副院長也做了溫馨提醒,進入梅雨季,下雨較多,市民進入博物院參觀時盡量不要把雨傘等雨具帶入展區。進入博物院時,盡量保持鞋底干燥,飲料等液體也盡可能不要帶進展館。
杭州博物館:
多種辦法除濕防潮
杭州博物館館藏部主任徐穎告訴記者,按照文物類別來看,梅雨季對紙質文物影響最大,特別是書畫類文物,保管不當,很容易發霉,生成霉斑后很難去除,因此去濕、防潮工作很重要。
他介紹說,杭州博物館的庫房或展區,都是常年保持恒溫恒濕,溫度維持在20℃左右,濕度在55%-65%左右,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一般博物館去濕去潮,有多種辦法。比如新建的博物館,大空間范圍都會用恒溫恒濕的中央空調,小范圍區域用去濕機器。
展柜做得到位也很關鍵,不能有很大的縫隙讓濕氣有機可乘,必要的時候內部會放入一些調濕片。
一般保管書畫類文保作品,外圍用專用布套先裹住,這種隔層就像最基礎的保護膜,可以防止一些蟲類等侵擾,有條件的會放入儲存盒子,盒子要選用吸潮功能強大的材質。
當然,從全方位保管書畫類文物來看,照度也很關鍵。如果展廳內光照過度,也會損傷展品,所以基本上書畫類展品展出3個月左右就會放回去“修養”。
另外,青銅器、玉器、金銀器、錢幣等文物,相對介質比較穩定,防潮的工作也會簡單些,基本上保持展區和收藏庫房恒溫恒濕即可。而對這些文物最重要的保護是防撞,因此如果不對外展示,放入囊盒中保管是最適合的。“我們一般會做一些預防性保護,相當于把保護的事情都做在前面,這對于文物保護來說是比較好的方法。”
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
獨木舟有獨立溫濕控制系統
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2014年就上線了監測系統,在后臺默默守護著這里的寶貝們。
中層溫度、一層土壤、二層土壤……一行行數據記錄著文物的變化。
工作人員說,他們在遺址廳安裝了40多個檢測儀,定期進行數據導入、分析,利用高科技手段保護文物的安全。
針對梅雨季,博物館提前做了很多準備工作。遺址廳有獨立的恒溫恒濕系統,常年保證土遺址溫度最高25℃,濕度最佳維持在75%。“即使場館的空調出現問題,遺址保護廳的溫度濕度系統也能保證文物安全。”工作人員解釋說。
著名的“中華第一舟”靜靜地“停泊”在玻璃房里,有三臺機器在工作。柜式的是恒溫恒濕機,兩臺小的是除濕機,主要為了保證玻璃房內溫濕度的穩定,確保獨木舟的風干工作順利進行。
獨木舟文物被發現后,就用藥水浸泡,進行脫鹽脫水保護。時間相當漫長,現正處于風干階段,這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像梅雨季這樣的極端天氣,我們就要加強對恒溫恒濕系統數據的觀察,每天都看,如果發現濕度過大,要調整除濕機的使用功率。”
館內唯一一個真空保存展示的文物是席狀編織物,這件文物距今8000年,經歷過脫鹽脫水風干,而后真空保護。
工作人員說,雖然有恒溫恒濕系統,但梅雨季,對文物的保護要更加慎重和上心。“加密巡邏班次,記錄溫度濕度,調節抽濕機,特別是水下遺址廳,存放著獨木舟等,防霉除濕工作一刻都不能放松。”
記者采訪時看到,遺址廳的土遺址上結起了少許白色晶體。工作人員表示,這就是鹽析現象。鹽析是水分蒸發,鹽在表面上結出晶體。8000多年前跨湖橋遺址靠近海岸線,鹽分含量較高,當溫濕度發生變化,每個時段都有可能發生鹽析現象。“相比產生的微小鹽晶體,防止土遺址在潮濕環境中坍塌,才是土遺址保護的核心。”
對此,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合作,在土遺址內插入電化學樁,穩定了土遺址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