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一早知道她取得的諸多榮譽,你很難將眼前這位年輕漂亮的女子與“盛京大工匠”等標簽聯系起來,這就像是把一種矛盾的關系同時匯集在一起,極具沖擊力。
而深入交談之后,你會驚嘆講話輕聲細語,看似溫柔恬靜的她,竟對遼瓷這項事業有著超乎尋常的韌勁與執著,而這性格上的沖突,讓人越發想探究她與遼瓷之間的羈絆。
有時候
喜歡可以成為一種執念
陶瓷于孫天舒而言,是命中注定的邂逅,說不出具體緣起何時。
兒時的孫天舒常會看著精美的瓷器出神,她覺得它們很美,這種美可以牢牢地牽絆住她的視線,她說,或許從那時起,心里就已經種下了一顆屬于陶瓷的種子。
而隨著她的成長,這顆種子生根發芽,終是成了一棵占據她心神的樹,使她在選擇專業時沒有猶豫,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陶瓷相關專業。
系統學習之下,她非但不覺得成天與泥巴打交道枯燥無味,反倒是在深入了解之后,愈加被這項藝術深深吸引。她除了繼續深造讀研之外,還多次去南方的各知名窯口不斷學習技藝與工序,“越深入了解,便越會發現自身知識的不足,便越想去更加完善自己的專業技能。”
窯口的條件普遍清苦,再加上異地他鄉水土不服、方言差異等不利因素,談起那段學習時光,孫天舒說:“雖然面臨各種挫折,但心中一直有個目標,并為之努力,挫折也就不會那么容易將我擊倒。”
也是在南方窯口的學習過程中,孫天舒結識了北瓷泰斗、遼瓷研制第一人關寶琮先生。與關寶琮先生的相識,成了孫天舒與遼瓷結緣的契機。關寶琮一共有13個弟子,因為孫天舒在藝術上的造詣和對陶瓷事業的執著熱愛打動了關寶琮,他將恢復遼瓷的技藝毫無保留地交到了孫天舒的手里,并認可她為遼瓷傳人。
她說:“遼瓷文化是我們北方文化的一脈,是我們北方人值得驕傲的濃墨重彩的一筆。關老師的認可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內心的想法,我應該去承擔這份責任,尤其作為家鄉人,應該把這個斷檔的記憶給撿起來,將它恢復下去,如果有可能的話,再讓它發揚光大。”
持之以恒
無數次失敗后仍要堅持
遼瓷之妙,妙在韻味。沉實敦厚,意遠蘊深。
遼瓷是遼代陶瓷的簡稱,橫跨隋、唐、遼、宋、金、元等朝代,是中國工藝美術、中國陶瓷史上盛開的奇葩,但在傳承歷史過程中,這項技藝出現了斷檔,導致后人為了恢復遼瓷技藝,要面臨重重困難。這也是孫天舒在恢復制作遼瓷時遇見的問題。如今說起恢復遼瓷技藝遇到的那些難事,孫天舒依舊歷歷在目。“在制作原料時便失敗無數次。接下來,在整個制作流程工藝中,更曾失敗了無數次。”
“每一道工序都很具挑戰,尤其是在造型當中。它是扁身的器物,這一點和南方所有的窯口都不同,需要你去研究這個扁身要怎么做,怎么才能做成功,怎么才能燒成功。當時每一次打開窯口的門,出來的都是壞掉的瓷器,兩年時間,基本每次面對的都是失敗。”
她說,“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當時能堅持下來,靠的是信念,如果當時的自己內心脆弱一點兒,軟一點兒,那可能就很難再堅持下去了。”孫天舒微信上的簽名是“一瓷 一次 一生”,這或許是她對遼瓷最真摯的告白。持之以恒,她將遼瓷從愛好做成了事業。
堅守初心
只取自己最滿意的作品
孫天舒做了幾百件作品,但她把不合適的全部敲碎,只取那些最滿意的。留下的幾乎每一件作品都反映了孫天舒不同時期下對生活的感悟與狀態。其中有一件名叫《玉璧禮天》的作品是她中后期所做,那時她已經將遼瓷恢復成功,“這件作品對我來說是一種告誡,我要告誡自己,對遼文化,對遼瓷,包括對整個團隊,我要葆有尊敬、尊崇和初心。”
為了將遼瓷這項技藝傳承下去,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孫天舒成立了遼瓷產業園,并建立了遼瓷的展館,“遼瓷的格局性很大,代表著我們的文化,也和我們北方的氣質特點十分貼合。我建遼瓷產業園的愿景,也是希望讓更多人能通過我們的產品去認知、喜歡上遼瓷。”
如今,孫天舒不僅是遼寧省龍呈文化創意產業園董事長 ,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全國青年農村致富帶頭人、國家技師、沈陽市高級人才,并獲得了沈陽十佳創業青年標兵暨“五四獎章”、盛京大工匠、優秀技術能手等榮譽,“于我來說,最主要的成就并不是這些榮譽,而是通過我讓更多的人了解遼瓷,就這一件事,足夠值得我開心,并一直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