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黃金十年,房地產這趟列車正在發生“變道”——戰略調整、架構重塑,各大房地產商都在積極探索“住宅+”概念。
新的賽道上,有商業、有物流、有教育,也有養老這個大市場。與傳統的養老院不同,房企入局養老,更強調社區的概念,其中一個養老院里的新職業也隨之誕生——文娛管家。
作為一個妥妥的“90后”,萬科隨園文娛管家負責人徐晨辰這么形容自己的職業——負責讓90歲的爺爺奶奶們玩起來,而且要玩得嗨、玩得好。
學社工的文娛“體驗官”
“我2019年加入隨園,在來之前,我的概念里,養老就是簡單的工作重復做,重復的工作用心做。”“90后”徐晨辰大學時的專業方向是社會工作,按道理,她應聘養老服務是對口的。
為了能做好這份對口的工作,入職之前徐晨辰還給自己做了一個長長的心理建設——對待老人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怕重復的工作。
但來了萬科隨園后,徐晨辰卻有點蒙圈——她的工作不是傳統的看護照料、日復一日,而是要在這家養老院里給老人們當文娛管家,要讓老年人過得每天都精彩。
把文娛融入到養老,是當下養老行業破解老年人真正心理需求的有效探索。傳統意義上人們對“養老”的概念是照顧和看護老年人,但在生命周期變長、人口老齡化加劇后,由于獨生子女工作忙,對老人的照顧和看護變成了一種所謂“負擔”,即便是在老人們扎堆的養老院里,更多的感受也是孤獨、可憐、寂寞。
日本的介護則是最大限度地發揮老年人自身具備的日常生活動作能力,以提供“自立支援”為基本理念,提倡老年人有價值的養老。
徐晨辰上大學時曾有過4個月到日本做交換生的經歷,也順便接觸到了日本“介護”知識。“可以理解方向,但確實沒有實操經驗。”
現在如果你問徐晨辰如何定義自己的職業,她總結的是——“體驗官”。
“文娛管家的工作,主要是為老人們開發一些適合他們的課程,開拓社團資源,發掘老年人的潛力,甚至不定期地舉辦一些大型活動。這就需要先體驗后開發,在過程中收集需要改進的地方,再進行反饋和改進。”徐晨辰如此歸納。
一朵“小紅花”
一個“90后”的小姑娘,去設身處地地給80歲、90歲的爺爺奶奶們設計每日怎么玩,這事遠比想象的難。
首先,跟“90后”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90歲的爺爺奶奶們會越來越焦慮,一種對自我“無用”的否定感,讓他們對新鮮的事物第一反應是否定。
“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化被動為主動,消除老人們與外界的‘無用’隔閡。”徐晨辰認為,培養興趣愛好,積極走出去社交,應該是隨園內老人生活的日常,這也符合隨園“沒有圍墻的養老院”的運營理念,通過多社交、強互動,打破老人內心的界限,讓老人們感受到溫度、體面和尊嚴。
但往往第一步最難邁出。
據徐晨辰介紹,目前萬科隨園共有17個社團、9類護理課程,以及14門自理課程。“這些從無到有的過程是最難的,調動積極性成為破題的關鍵。新事物與傳統觀念發生碰撞,許多老人一開始并不適應。期間有磨合、有退出,也有各種質疑。”
如何讓老人們能更快地參與進來?一朵“小紅花”,給了徐晨辰和她的團隊靈感。
“本質上老人跟孩子的內心非常相似,他們期待獲得肯定,喜歡得到表揚,那我們就在院里最顯眼的地方貼出紅花榜,對積極參與社團的亮出小紅花。”徐晨辰的一朵小紅花迅速收獲效果,老人們開始積極地參與到社團試水中來。
讀書、唱歌、跳舞、手工、京劇、走秀,甚至還有電競……隨園里90歲的老人們在“徐晨辰們”的帶領下徹底放飛了自我,“玩”起來了。
北京萬科養老業務為鼓勵長者早就提出了“幸福銀行”的概念,老人們在獎勵機制下,通過參加集體活動,積攢積分,并在幸福銀行領取“工資”。
舉例來說,老人每日準時做早操可以獲得1個幸福幣,參加書法、手工課程學習可以獲得5個幸福幣,組織合唱社團排練可以獲得10個幸福幣。憑借每月攢下來的幸福幣,他們可以在園內理發、唱K,也能在幸福集市、時光影樓等活動中進行消費。
去年疫情,本以為剛剛全面走上正軌的社團活動會受到影響,意外的是,疫情帶來的緊張與壓抑,恰好讓老人們通過社團活動全面釋放出來,老人們的參與程度空前高漲。
“甚至他們還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發組成了幾個新社團,比如健走,我們這里的老人平均年齡都在80歲以上,考慮到健走的運動量有點大,原來我們并沒有設置這個活動。”徐晨辰回憶,疫情期間,幾個稍微年輕點的老人牽頭,隨園健走團正式開啟,如今已經擴大到百人規模。
從被幫助到志愿者
談及工作中最難的事情,那就是如何讓老人們敞開心扉,主動與外界接觸。
“2019年底隨園來了一對夫妻,爺爺可能有點認知障礙癥,剛來的時候特別排斥社區。奶奶為了照顧爺爺,也一直不愿意主動與外界接觸。周而往復,這就成了一個死循環。”徐晨辰那個時候暗下決心,既然來了隨園,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就不能讓兩位老人悶在房間里。
經過一段時間的仔細觀察,她發現爺爺有愛看書、看報的習慣,奶奶有做手工的愛好,于是她和同事們以愛好出發,帶著爺爺加入了讀書社團,奶奶則跟一群志同道合的老伙伴玩起了手工,時不時還會分享一些禮物給大家。“爺爺奶奶成長得非常快,爺爺后來還成為了社團的領頭人。”
爺爺奶奶們開心,兒女們更放心。
“我們自己有一個V-Care系統,從2017年開始在怡園運行,一直在迭代,1.0版本是呼叫模塊,分析呼叫響應情況;2.0更新照護計劃,后臺統計護理員的工作量;3.0更新全流程服務模塊,管控物業、餐飲、醫護、文娛四大模塊服務流程。”萬科V-Care系統在隨園項目上全面應用后,除了健康數據外,還把文娛體系納入到數據管理系統中,通過長者打卡、管家統計的形式,可以提供出區域熱力圖、社團活動熱力圖。哪些社團更受長輩歡迎,哪些空間設計還需優化,都能以數據的形式清晰了解,使得課程安排及空間使用的優化都更有依據。
從最開始沒人參與、各項活動課程都難以開展,到如今參與熱情高漲,熱門課程經常爆滿。在萬科隨園,合唱、書法、國畫是最受歡迎的幾門課,這也成為爺爺奶奶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徐晨辰說,如今老人們已經從一個需要被幫助者成長為一個主動幫助別人的人。一些新加入群體的老人,甚至不需要工作人員去引導,周圍老人已經充當起了志愿者的角色。
百歲不失智
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條規定,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標準是60周歲。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人口年齡構成方面,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13.5%)。與2010年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傳統家庭養老已面臨挑戰,機構養老被認為是未來的趨勢。
地產業、保險業、醫療業等紛紛跨界,各方資本紛紛涌入養老市場。然而就現狀而言,我國養老產業還處于初級階段,目前參與者以試水居多,真正的“高峰期”還未到來。
2013年被認為是我國的“養老元年”。當年9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此后數年間,養老政策的發布迎來高峰期,隨之而來的,還有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
房地產商加入到養老產業早已屢見不鮮,但區別于傳統,他們更想在養老中“玩”出點新花樣。受此影響,他們旗下養老團隊建立初期便已“鮮活”,發展年輕人、融入新業態,相關工作半徑也不斷擴大。
除此之外,傳統觀念也制約著養老產業的快速發展。老年人自身不愿意進養老院,老年人兒女也存在抵觸心理,認為這是“不孝”的舉動。
“也正是因為要與傳統觀念有所區分,我們才選擇以‘鮮活’模式來進行布局。”徐晨辰說,目前社會大眾的抵觸情緒多因為老人“心理”照顧的缺失,才造成對養老行業的固化認知。其實老人們仍有許多生活的熱情,即便是工作退休、身體機能退化后,年齡并不能限制他們的追求。目前隨園老人們的平均年齡段在80歲左右,除一些重癥老人外,幾乎每個人都有至少一項社團活動。
滿足老人身體需求的同時,更要兼顧到精神需求,這成了徐晨辰團隊工作的重心。
由于萬科隨園從建設之初便倡導將社區還給居民的理念,因此在項目中還設置了圖書管理員、KTV/影音室管理員、“光盤行動”監督員、餐飲顧問、隨園書院節能大使,以及樓層輪值班長等崗位,這讓社區長輩更有歸屬感,也更有價值。
“我們在養老方面其實已經有了成功案例,但并沒有著急去復制,而是想要有一個創新。通過兩年多的實踐,一些認可度高的模式被保留下來,這也證明了可持續開發的價值。”在徐晨辰的理念中,做養老服務,就是要在力所能及的半徑范圍中做得更好。
采訪結束后,記者拿到了一份由徐晨辰和伙伴們編寫的幸福內刊,里面一位叫花秀英的老人有這樣一段話:“活著的人,有三重生命:自然生命、社會生命以及精神生命。一個人的生命代表生活質量,活到百歲需不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