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一家開在中軸線上的24小時書店:中國書店雁翅樓店。在開業之初,便憑借古樸的設計、獨具特色的古舊書吸引了一波粉絲讀者。
小時候覺得學習中國歷史很頭疼,長大了卻不由自主地想去了解它,試圖接近、感受曾經的時代。
解讀地名活動受到持續關注,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堅定社會大眾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嘗試。
需要匠心打造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觸碰溫暖、指引未來的積極探索已經起步,應該成為綜藝節目的底氣與底色。
《慶余年》熱播,在引發視頻網站會員付費制度大討論的同時,也激發了IP產業鏈價值重估的思考。
最新的考古發現表明,“大殷墟”并不局限于殷墟保護區,其面積遠超36平方公里。
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隋唐洛陽城復原圖、北宋堤防管理文獻……步入河南鄭州的黃河博物館,仿佛走進一條黃河文化的時光隧道。
這一門傳統藝術,是怎樣在一代代皮影戲藝人手中流傳至今并發揚光大的?
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的瑰寶,然而由于手藝人多為傳統小作坊的生產模式,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民族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