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綜合 > 外匯 >

          人民日報公布最傷孩子的7句話:有些話,永遠不要跟孩子說

          人民日報公布最傷孩子的7句話:有些話,永遠不要跟孩子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當老師多年,經常有父母向我咨詢育兒困惑:

          “問孩子話,他總說不知道,不想說。”

          “父母怎么說都不聽,別人說什么他都聽。”

          “道理說多了他嫌煩,說少了又怕他走彎路,太難了。”

          問題雖然多,但歸根究底都是溝通問題。

          正確的溝通方式,不但可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也能成為家庭教育的催化劑。

          親子溝通中,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但往往事與愿違。

          所以很多父母經常會想不通:“為什么我們說得都對,但孩子就是不愿意聽?”“明明是為了孩子好,但他為什么就是不領情?”

          其實,根本原因在于我們的苦口婆心,和孩子真正接受到的信息并不一致。

          《父母的語言》里有這樣一句話:“語言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媒介。”

          我們通過語言和孩子溝通,通過溝通達到教育目的,但如果語言這個媒介沒有使用好,很容易導致孩子不理解父母語言背后的用心良苦。

          而關于正確的親子溝通方法,和父母不該對孩子說的話,人民日報曾總結了這7點:

          當父母說:“ 住嘴,你怎么就是不聽話。”

          真實想法:“我給你的建議才是最正確的。”

          孩子理解:“我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心理學家帕萃斯·埃文斯曾在書中分享過一段很有趣的對話:

          “寶貝,你想吃哪種冰激凌?”

          “媽媽,我想要香草味的。”

          “你不試試巧克力的嗎?”

          “我就想要香草味的。”

          “可媽媽覺得巧克力的更好一點。”

          “我要香草的!”

          “你上次不是還說喜歡巧克力嗎?”

          “我這次就想吃香草味的!”

          “你這孩子,真夠怪的。”

          《圓桌派》的一期節目中,嘉賓武志紅說:“權力,才是中國家庭中一個繞不過去的東西。”

          很多父母和對話里的媽媽一樣,在和孩子的溝通中,看似在民主地征詢孩子的意見,實則完全忽視了孩子的真實想法。通過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了孩子,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家庭中的絕對權力地位。

          但培養一個沒有主見和自主思維的孩子,不應該是家庭教育的目的。

          多鼓勵孩子表達真實感受,多問問孩子“你的想法是怎樣的”,支持孩子在能力范圍內做一些嘗試,這才是父母真正應該做的。

          當父母說:“我說不行就不行。”

          真實想法:“這件事是錯誤的,不可以做。”

          孩子理解:“因為你是大人,所以我只能暫時服從你的安排。”

          李玫瑾教授曾經分享過一種育兒中的普遍現象:

          “父母說不要和某個壞孩子玩,但孩子反而會偷著去和那些父母眼中的壞孩子玩,甚至還會通過撒謊來‘暗度陳倉’。”

          為什么父母明明三令五申了,孩子卻完全不聽?

          其實是因為,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經常以指責的方式對待孩子的問題,再強制要求孩子怎么做,他們自然會產生逆反心理。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有個“移情溝通原則”,指出在溝通時需要先了解對方的想法,然后再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想法。

          所以,當和孩子有了分歧時,與其強加干涉,不如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比如問問孩子為什么要選擇和他交朋友?最后再表達你的擔憂和顧慮。

          尊重孩子的選擇,傾聽孩子選擇背后的為什么,也是和孩子之間建立溝通信任的一種方式。

          當父母說:“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真實想法:“按照我規劃的路走,你未來才能過得更好。”

          孩子理解:“為什么要強迫我?”

          電影《心靈奇旅》中的喬伊,一心追尋自己的音樂夢想,母親卻并不贊同。

          她要求兒子踏踏實實工作,而不是追尋虛無縹緲的音樂夢想。

          但喬伊卻對母親說:“我想選擇我的音樂,那是我活下去的理由,我不想讓自己的人生一文不值。”

          父母擔心孩子在人生之路上有偏頗,其實是因為我們也不確定孩子的選擇是否是正確的?不確定孩子選了他想選的路后結果會怎么樣?

          這種對未知的不確定,讓我們產生了極大的恐懼和不安。

          因為這種恐懼,我們選擇了最簡單粗暴的溝通方式:你聽我的我就管你,不聽我的,我就不會再理你。

          就像電影中的喬伊,始終堅守自己對音樂的熱情。當他最后終于有機會和自己的偶像同臺演出時,整個人都在發光。

          意大利教育專家蒙特梭利曾說過:“每個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個精神胚胎。”

          家庭教育,首要的是讓孩子忠于自我,父母,只是他們成長的旁觀者和引導者。

          與其強制規劃,不如在和孩子溝通時順勢而為,基于孩子的“個性”,鼓勵他們朝著適合自己的方向前進。

          當父母說:“一看你就沒多大出息,將來就撿破爛吧。”

          真實想法:“你需要更加努力。”

          孩子理解:“我很差勁。”

          我的一個學生,平時很聰明,成績也好,只是上課幾乎不會主動舉手。為了鼓勵她,我向她媽媽建議可以給孩子一些鍛煉的機會。

          沒想到我一張口,她媽媽當著女兒的面就開始抱怨:

          “她從小到大都是這副沒出息的死樣子,根本站不到臺前去,上去了也是丟人現眼……”

          孩子看了看媽媽,眼睛里的小星星驟然黯淡下去……

          原來,這才是她從不主動舉手的真正原因:別的孩子被允許試錯,而她即便做對,也是“丟人現眼”……

          心理學中有個“阿倫森效應”,指的是隨著獎勵減少而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態度逐漸積極。

          父母對孩子的鼓勵和肯定,是對孩子最好的獎勵。

          這種獎勵越多,孩子的進步就越快;反之,差評越多,孩子就越有可能把它當成自己的標簽,從“可能做不到”,最后變成“真的做不到”。

          當父母說:“就知道玩,一學習就沒精神。”

          真實想法:“學習的時候不要想著玩,才能進步。”

          孩子理解:“在媽媽眼里,我只有做個學習機器,她才滿意。”

          作為母親,我一直堅信一個原則“玩得好,才能學得好”。

          因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玩累了——能休息好——上學時精力十足——學習時的專注力就提升了——完成作業時的效率提高了——更多能夠玩耍的時間。

          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提出:“鍛煉身體,可以調節壓力,培養積極主動的能力。”

          盡情玩耍,并非是放縱孩子,相反,是讓孩子在玩耍中釋放學習的壓力,給自己的精神層面充電。

          無論是學還是玩,都可以遵從“要事第一”原則。

          把當下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玩的時候好好玩,學的時候好好學,互相鏈接,達成平衡,才能產出最佳效能。

          當父母說:“你怎么就不如別人?”

          真實想法:“你要學習別的孩子的優勢。”

          孩子理解:“我不如別人,在爸媽眼里我總是很差。”

          有次出門吃飯,隔壁桌的爸爸教育兒子:“谷愛凌才十幾歲就是奧運冠軍了,你就不能像她一樣努力嗎?”

          沒想到兒子卻回懟:“谷愛凌的爸爸是哈佛畢業,要不你先考個哈佛?”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爸媽老拿我和別的孩子比,是不是代表我真的不如別人?”

          有個答案特別觸動我:“不是的,你非常優秀,他們只是用錯了激勵方式而已。”

          的確,與其揪著孩子的“短板”,不如關注孩子的“長板”:比如有些孩子性格內向,不敢表現自己,可是他喜歡看書,那就鼓勵他先把所讀所思寫下來,然后再表達出來……

          每個孩子的優勢,都能以不同方式“對接”到學習方法上。

          “創造性溝通原則”里指出:要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

          孩子亦然,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

          比起讓孩子和不同的人橫向比較,對自己的努力產生懷疑,不如通過正向激勵的方式,鼓勵孩子縱向超越自己。

          當父母說:“你又錯了,真笨!”

          真實想法:“用心一點,就可以成功。”

          孩子理解:“我是個失敗者。”

          當孩子在面對一兩次的失敗時,很容易產生挫敗感。

          如果這個時候,從父母那里尋求不到鼓勵,挫敗的情緒得不到正確地引導和宣泄時,孩子就很容易變得不自信、膽小,最后拒絕再去嘗試。

          有句話說:“不要用你的情緒,去指責孩子的失敗。”

          當孩子偶爾失敗時,父母可以嘗試溝通中的“以終為始”原則:既然目標是為了讓孩子避免再次失敗,那就從此刻的失敗中尋找經驗,繼續嘗試,而不是把宣泄情緒當做溝通方式和目的。

          比如,在日常中,少用“近視眼”,多用“放大鏡”,忽略孩子的一些小錯誤,多說幾句“媽媽看到了你的進步,你愿意再試試嗎?”

          寫在最后:

          有句話說:“父母低估了自己曾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也高估了孩子愈合傷口的能力。”

          很多孩子在成年后的心理問題,大多都來自原生家庭的語言傷害。

          教育孩子,是一個時間漫長的人生歷程。

          這個過程中,孩子在成長,父母也在成長。粗暴的溝通行為,很容易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等孩子長大,當他擁有反抗父母的能力后,就很難再“屈從”于父母的權力之下。

          養育孩子,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父母難免會對孩子有懲罰和責罵,但我們要看到“下意識”的語言背后,我們真正想表達的是什么。

          不要真的等到孩子完全拒絕溝通的時候,再去指責孩子不理解父母,不感恩父母。

          多把真心話說給孩子聽,愛的能量才會在親子之間流動,孩子接收到我們的善意,才能用愛和信任驅動內在動機去成長。

          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需要被尊重、理解、信任,他們需要平等地交流、有互動的溝通,這樣,才能形成自尊、自信、獨立的人格。

          而這些,才是孩子面對未來時,最強大的支撐和實力。

          關鍵詞:
          最新動態
          相關文章
          人民日報公布最傷孩子的7句話:有些話,...
          噪音治理常見的措施有什么?
          與女大生的同居生活結婚結局怎么達成
          新疆伽師新梅:水果界“后起之秀”如何...
          共同締造 | “收納”幸福生活 共建精致之城
          華西股份(000936):該股換手率大于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专区第一页| 米兰厉云封免费阅读完结| 国产美女高清**毛片|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freehd182d动漫| 日产乱码卡一卡2卡3视频 | 香蕉视频软件app下载| 国产精品麻豆免费版| yy6080理论午夜一级毛片|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厕| 澳门开奖结果2023开奖记录今晚直播视频 | 88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思思91精品国产综合在线|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欧美日韩国产va另类| 免费人成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色窝窝亚洲av网| 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91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综合在线 | 蕾丝视频在线看片国产|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 97久久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色hd | 旧里番6080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肌肌桶女肌肌网站| 啦啦啦www播放日本观看| 风情艳主调教朋友圈变态| 国产第一导航深夜福利| 91香焦国产线观看看免费| 女生张开腿给男生捅| 中国少妇无码专区|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欧美一级看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免费看黄视频app|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