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資管新規即將落地影響,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或將逐步退出市場,曾經長期作為保本理財產品“配角”的結構性存款則異軍突起——部分銀行選擇推出高收益的結構性存款產品來吸引儲戶。
日前,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網點發現,保本型理財產品越來越少,理財經理們紛紛開始主推結構性存款產品。結構性存款以利率上浮為“賣點”,預期收益率可達4%以上,利率幾乎達到一年期定期存款的3倍,深受儲戶青睞。另據了解,目前部分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產品銷售火爆,熱門產品甚至需要搶購。
銀行熱推結構性存款
近期,部分銀行熱推結構性存款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在4%以上。不過,這些產品并不是隨時都能買到。部分銀行的理財經理告訴本報記者,“近期產品頻繁售罄,請盡早購買,以免額度不足”。
所謂結構性存款,也稱作收益增值產品,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遠期、掉期、期權或期貨等),將投資收益與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商品價格、信用、指數及其他金融類或非金融類標的物掛鉤的具有一定風險的金融產品。
在走訪中,部分銀行的理財經理向本報記者極力推介結構性存款。以某股份制銀行為例,本報記者查看該行的理財產品宣傳單發現,結構性存款占據最顯眼的位置。其中有三款結構性存款產品,起購金額均為5萬元,風險等級均為PR1級,期限分別為364天、182天、91天,對應的預期年化收益分別為4.45%—5.45%、4.35%—5.35%、4.4%—5.4%。
該行的客戶經理告訴記者:“結構性存款的預期收益率是一個區間,最好的情況是能拿到收益率上限,一般情況下,收益率最低都能達到4%以上。上個月由于春節期間的原因,為了回饋客戶,其中,一款掛鉤黃金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年化收益率區間為5.1%—7.1%,該產品一經上線便被搶購一空,很多投資者不得不等待下一期。”
在本報記者走訪的另一家股份制銀行網點中,結構性存款產品吸引了不少儲戶購買。據理財經理介紹,該行的結構性存款產品近期賣得比較好,推出的頻率從每周一期增加至每周兩期,仍然供不應求,當日一上午,結構性存款產品就已經售罄。
以一款掛鉤黃金的某系列結構性存款為例,起購金額同樣為5萬元,投資期限從一個月到一年不等,其中,一個月期限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3.8%,3個月期限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2%,6個月期限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3%,1年期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25%,可通過柜面、網銀、手機銀行等多種方式認購。上述理財經理提醒,投資者如果之前沒有買過銀行理財,第一次購買結構性存款是需要在銀行面簽,也要做風險評估。
根據央行公布的金融機構信貸收支統計數據,去年中資商業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發生了快速增長。其中,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工、農、中、建、交、郵儲、國開行)的個人結構性存款飆升了48.23%,由2016年12月末的8994.58億元增加到2017年12月末的13333.02億元;而中資中小型銀行的個人結構性存款由2016年12月末的9691.52億元飆漲到2017年12月末的14322.53億元,環比增長了47.78%。
總體而言,我國商業銀行發行的個人結構性存款在去年一年間,由前年末的不足1.87萬億元,激增到2.766萬億元。
結構性存款或替代保本理財
記者了解,結構性存款其實之前一直都有,只不過此前沒有引起投資者更多的注意。從目前看,結構性存款是對保本型理財產品退出的一種替代,也彌補了一般性存款的不足。
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3.51萬億元,同比少增1.36萬億元。“銀行年末為達到存款指標,攬儲的情況多有發生。而結構性存款既屬于存款范疇,又具有保本高收益優勢,所以其既能受客戶青睞,又能使銀行達標”。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另一方面,結構性存款規模的激增與資管新規有關。“受資管新規影響,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或將逐步退出市場”。多家銀行的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相比于保本型理財產品而言,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更可期,從過往發行的結構性存款來看,幾乎全部都達到預期收益率;而相比于非保本理財產品而言,結構性存款風險較低,通常在銀行內部風險評級為一級或二級,整體安全性也更高。
“資管新規明確提及保本類理財產品不符合資管產品定義,但與此同時,投資者對剛性兌付的投資產品需求程度仍然較高,為此銀行需要一個新的產品填補這塊市場空缺,而當前最能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即是結構性存款。”普益標準研究員表示,在資管新規的束縛下,結構性存款或成銀行吸儲“新寵”。
融360分析師也表示,資管新規對銀行表內保本理財業務造成沖擊,為了達標監管需求,表內理財有可能會向結構性存款轉型,而銀行也明白拉存款的難度越來越大,因此希望通過發行結構性理財來吸引儲戶。
值得注意的是,在走訪中,記者發現,盡管部分銀行將結構性存款作為主力推薦產品,但目前市場上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銀行并不占多數。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開展此項業務的銀行并不多,是因為以前一直有保本理財產品覆蓋這部分市場,但是在保本理財即將謝幕的背景下,結構性存款未來放量增長的可能性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