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值化產品轉型駛上快車道
近日,上市銀行披露的2017年年報顯示,為了順應資產管理行業趨勢,各銀行紛紛加快產品創新,推進凈值化產品轉型,推動理財業務規范發展。
據了解,為推進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招行2017年新創設產品一律以凈值型產品形態發行,相繼推出“聚益生金”、5年期金葵花增利產品、股票指數增強型理財產品等凈值型產品,通過產品的凈值波動將產品的收益和風險傳遞給客戶,培養投資者收益風險共擔的成熟投資理念,促進資產管理業務回歸業務本源。
交行表示,該行2017年持續推動表外理財產品創新,加快推進凈值化產品轉型,滿足投資者日益多元化的投資需求:推出靈活申購贖回的開放式類貨幣基金凈值型產品,服務客戶現金管理需求;推廣長期限定制型凈值型產品,服務客戶中長期保值增值投資需求;推出主題投資凈值型產品線,服務客戶個性化投資需求。除了T+0類貨幣凈值型產品,交行新產品還包括首款以“最低持有期”為亮點的凈值型產品等。去年末,交行凈值型產品規模較年初提高2.6倍。
中信銀行(601998,股吧)表示,該行推出每周開放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加大開放式產品、凈值型產品發行力度,持續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去年末,該行開放式產品規模占比提升至58.54%,凈值型產品規模占比提升至4.15%,產品整體風格穩健。
凈值生成應符合公允價值原則
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規定,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確定凈值的具體規則另行制定。
對此,華創證券高級分析師周冠南指出,目前市場關注的焦點是凈值化的具體實踐方式,特別是對于部分底層資產和部分產品能否繼續沿用成本法或成本攤余法估值。“由于完全凈值化從銀行實際操作層面難以執行,因此正式稿可能存在部分調整:一是設置梯度過渡期的安排;二是對部分資產,例如非標、ABS等流動性較差或較低的產品繼續采取攤余成本法;三是對部分類貨幣基金產品采取攤余成本法。”周冠南表示,“只要最終在負債端的凈值化大方向不變,打破剛兌的最終目標不變,就會對現有資管行業的格局造成較大影響,銀行理財資金將面臨回表和分流。此外,凈值化將使得金融機構重新建立止損機制,機構投資行為和風險偏好將發生改變。”
部分銀行還在年報中披露了非保本理財產品占比或個人理財產品占比的最新數據。2017年末,建行對私理財產品余額占比達65.53%,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占比達83%。
加快產品投向資產端優化調整
據招行介紹,該行理財業務穩步加強優質資產配置,嚴控投資非標債權資產,提高債券、股票等標準化債權資產和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該行以提高資產配置的收益風險比為目標,提高優質項目類資產的組織能力和標準化金融資產的投資能力。在債券類資產方面,截至去年末,理財資金投資債券的余額為11282.6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99%;在債權類資產方面,穩步推進資產證券化、股票受益權轉讓和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資產流轉投資業務;在權益類資產方面,圍繞優質上市公司及其關聯方融資、配資與投資需求的“投融通”業務持續增長,二級市場股票直接投資業務通過與市場領先投資機構合作,投資管理能力不斷提高,業務規模及收益均穩步提升。截至2017年末,招行標準化債權資產和權益類資產的投資占比較上年末提高12.50個百分點。
中信銀行表示,該行加快理財產品投向資產端優化調整,大幅壓縮低收益貨幣市場類資產,加大高收益信用債和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力度。該行積極尋找跨境投資機會,去年完成中港互認基金類資產、境外REITs投資、境外優先股類資產、港股QDII量化專戶投資等多種境外資產投放,通過華安易富黃金ETF聯接基金,配置黃金類資產,形成了以債券為主、股票為輔、兼顧另類資產的跨境資產結構。
“由于資管新規后的資管產品投向非標受到極大約束,資產配置方向往債券、股票等標準化資產轉移的趨勢不可避免。”申萬宏源(000166,股吧)分析師謝云霞指出,“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提到了"資產管理產品直接或者間接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終止日不得晚于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的到期日或者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的最近一次開放日。"由于非標資產融資期限一般較長,而負債端的理財產品一般期限較短,期限3個月以內的封閉式理財大約占56%,1年以上的僅占2%左右,尤其打破剛性兌付之后,更是增加了一般投資者對于長期限理財產品的接受程度。在此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資產投向大概率會往標準化方向發展,非標則回歸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