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資金未兌付 涉及投資人數達百萬
善林金融爆雷事件仍在發酵,我們拋開這起事件本身不談,僅看布局全國各地的線下理財門店,近幾年其背后呈現出“傳銷化”的發展趨勢,這些理財機構游走在監管和法律的灰色地帶,常年宣稱零壞賬,無風險,以高收益吸攬民間資金,而萬眾矚目下的龐氏騙局被揭穿后,斷崖式崩盤導致上百萬個家庭財富受損。
網貸天眼統計近年規模較大的10家線下理財機構發現,從e租寶、大大集團,再到中晉資產、望洲集團,以及剛剛出事的善林金服,其涉案金額少則達數億元,多則400億元以上,涉及的未兌付資金超過千億,達1069億元,其中未兌付金額最高的為泛亞集團與e租寶,兩家平臺在案件發生后未兌付金額為811億元,占10家平臺總量的76%。在這些龐氏騙局崩塌的背后,更是給131.3萬個投資者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此類平臺的主要特點為:投資人基本來自線下,主要依靠理財門店拉客和線下推廣營銷。其次,信息披露不透明,投資人很難分辨借款項目的真假。另外,出現問題的理財機構,并不具備正式的金融從業資格和相關牌照,而在收益率方面的吸引力要高于銀行的3-10倍左右。網貸天眼梳理了一些線下理財機構的吸金套路,希望引起投資者的警惕。
線下理財六宗罪:
高息誘惑
從以上截圖能夠發現,中晉集團以40%的年化收益為誘餌,更大的誘惑是承諾保本保息,如果對比銀行4%的理財收益,相信多數小白會對此動心。為了完成中晉系實際控制人徐勤50億元的目標,公司成立了220多家有限合伙企業加入其中,在高息的誘惑下,中晉累計向2.5萬名投資者非法吸收金額累計近399億元,未兌付金額達52.6億元。
有投資者甚至透露,其稱投資的產品收益可高達200%,“有一種理財合約,買一份1.4萬元,可以買很多份,買到后,約定收益200%。”但該合同無法確定真實性。不過這種發行不能拿回本金,年收益率40%理財產品,實質上就是滾雪球式的“龐氏騙局”。
上述以高息來吸引投資者的不止中晉一家。泛亞投資人提供給記者的一份宣傳單上,泛亞承諾給參與這項業務的投資者們如下條件:保本、固定收益年化13.68%。在收益率的誘惑下,22萬人投資人深陷泥潭,據網貸天眼不完全統計,泛亞集團是10起線下理財機構參與人數最多的一家,涉及的未兌付金額達430億。
左手鍍金右手圈錢
按照上海市公安局的公告,自2012年7月起,以徐勤為實際控制人的“中晉系”公司先后在上海市及外省市投資注冊50余家子公司,并控制100余家有限合伙企業, “中晉系”具體包括哪些公司?根據上海公安的通告,包括國太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中晉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中晉一期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等,一并稱為“中晉系”相關聯公司。
“中晉系”還有一個特點是在上海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不僅有多個高檔寫字樓,如有百年歷史的日清大樓被改造成了中晉1924博物館,外灘8號的金延大樓,也成了中晉1924的辦公場所。還有廣告遍布上海黃金地段,請來了明星代言,還曾冠名上海本地收視率最高的一個相親節目——相約星期六(行情6.07 -0.16%,診股)。通過鋪天蓋地的廣告植入,中晉系在上海當地博取了相當的知名度。
為擴大平臺知名度的不止上述一家平臺。值得注意的是,e租寶與央視簽署合作協議,在2015年4月強勢登陸央視《新聞聯播》、《經濟信息聯播》、《經濟半小時》等王牌欄目的黃金廣告時段。同時,e租寶還與央視經濟頻道的《經濟半小時》和《經濟信息聯播》欄目合作,借此將e租寶推向全國,在如此大手筆宣傳的背后,導致90萬投資人輕信受騙。
非法集資 注冊上百個殼公司偽造借款
e租寶是以融資租憑債權交易為基礎,為用戶推薦的產品主要有e租年享、e租財富、e租穩盈。其中,e租年享投資期限為一年期,是三個產品中投資時間最久的一個,相對應的收益也最高,預期年化收益為14.6%,贖回方式為T+10,但需要收提前贖回的費用,這樣算下來的話,最終到手的收益要低于預期的14.6%。
一位此前曾在e租寶投資的用戶稱,e租寶在全國二、三、四線城市都有代理商,代理的分成在2%-4%左右,僅公司的運營成本接近1%,廣告成本為1%,可以估算14.6%=融資租憑債權收益-公司運營成本(1%)-廣告成本(1%)-代理商成本(2%),可以計算出,融資租賃債權收益需要達到18.6%才能使投資的年化收益達到14.6%。而這在e租寶出現問題后,業內曾推算,除非項目造假,否則不可能實現18.6%的收益。
e租寶實控人丁寧也證實了虛構項目的事實。根據新華社的報道,為了讓e租寶有源源不斷的新項目上線,丁寧曾經指使下屬收購企業或者注冊空殼公司。
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10月份,共有309個借款公司曾經在e租寶上面發布了借款標的,而上述借款公司中94.5%的在借款之前發生過注冊資本變更。變更前這些公司的注冊資本平均為154萬元,變更后達到2714萬元。
其實顯而易見,平臺為了規避監管政策的限額要求,搞來一堆空殼公司進行借款。
e租寶雖然被懷疑發了假標,但到底是否業務全無,尚未有定論。但大大集團聲稱進行的私募基金業務,已經在多個疑點中直指私密基金不過是個空殼,其所謂業務也不過有名無實。
資金去向不明
有媒體曾走訪了近30家線下理財公司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理財公司的員工并不十分了解資金的具體投向,對于具體貸款余額也均表示“不清楚”。
據線下理財公司員工的介紹,投資者的錢一般投向中小微企業貸款,這些貸款基本都會以房產做抵押,但具體的貸款投向,不少員工并不了解,也不關心。
廣州一位長期在線下理財公司帶領團隊的區域負責人稱:“即便把產品成功銷售給客戶,但大多數一線銷售人員實際上也不清楚到底資金投資了什么,投向哪里?”
由此可以判斷,線下理財產品信息披露嚴重不足,投資者很難了解到投資金的真實去向。
關聯關系錯綜復雜
一位業內人士曾表示,部分線下理財公司混淆金融概念進行包裝,強調產品高收益,不提風險向客戶力推。此外,部分線下理財公司往往設置錯綜復雜的關聯關系,實際上存在自融或者將資金挪作他用的嫌疑,投資人很難進行判斷。以中晉資產為例,其設立的公司就多達上百家。在龐大而復雜的運行網絡下,中晉系騙取投資人信任,并向不特定公眾非法吸收資金。
另一起左手倒右手的理財平臺望洲集團,根據公司注冊信息顯示,該公司法定代表人為楊衛國,注冊資本2億元,注冊地為上海虹口區。在2015年10月23日,其投資人由望洲集團有限公司變更為望洲金控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而望洲金控投資集團出資人為望洲集團有限公司和楊衛國。層層投資關系背后,其出資人均為楊衛國本人。
另外,望洲集團旗下P2P平臺望洲易貸,其運營方為望洲易貸(溫州)民間融資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股東為望洲集團。在望洲集團出事的當月,也就是2016年3月30日,望洲易貸對外稱與泓茂金服合并,更名為泓領金。但工商信息顯示,泓茂金服的股東為望洲金控,實際上不過是楊衛國左手倒右手。
壞賬風險:多數員工回避壞賬
幾乎所有的線下理財公司都表示,公司資金安全沒有壞賬率。這與線下理財公司推廣人員在推介產品時并不會向客戶揭示風險有關。推廣人在向客戶介紹產品時,一般會表示借貸人都有房產等抵押,一旦逾期,公司有能力追償本金。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截至2017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4%,而從理性的視角來看,宣稱“零壞賬”的金融機構一般有三種可能性。
一種是剛剛運營沒多久,借款項目還沒到期,或者到期的項目不多,沒有到集中兌付的時候,這樣的平臺可能還沒來得及出現逾期、壞賬。
另外一種則項目已經出現了逾期、壞賬,有的理財機構借新還舊、拆東墻補西墻。為了借新,他們會對外隱瞞真實壞賬率。
還有一種情況,一些非法集資的平臺標的和項目都是虛假的,資金靠借新還舊運營,這類機構在龐氏騙未被揭穿前,很可能是無壞賬的,一旦出現問題,將是徹底的崩盤。
從e租寶、泛亞、大大集團等平臺相繼因兌付問題跑路,再到如今的善林金融轟然倒塌,未來還將有多少平臺在監管制度相繼出臺后上演龐氏騙局大戲,我們無法預知。對于投資者,投資前,首先要提高識別傳銷式理財的能力。那些理財門店隨處可及、要求投資者拉人頭賺高息的理財產品,違法可能性極大。投資者需要提高識別偽借款項目的能力,查清債權轉讓方和委托借款企業的關系,以免落入投資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