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銀行2017年年報披露期進入尾聲,突然炸出個成都銀行(行情-- --,診股),帶著幾項A股其他銀行一時間望其項背的指標:
首先,盈利兇猛:營收96.54億元,增幅11.99%;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39.09億元,增幅51.64%;
其次,擴表也兇猛:總資產規模4345.4億元,增幅20.39%。當然,相關指標增幅大可能是因為過去基數小。
盈利觸底反轉,不良劇降
成都銀行曾在幾個月前發審委會議上被問到一個問題,就是“為何你行經營業績逐年下降”。這一問題很棘手,但想必發審委當時得到了令他們滿意的答案——剛出爐的2017年年報印證,該行經營業績彼時已觸底反轉。
先來看盈利“V”字的左邊:成都銀行的營收和凈利潤(歸屬于母公司)上市前連續三年(2014-2016年)下降:營收由2014年末的91.31億降至16年末的86.11億元;凈利潤則由35.52億元,降至25.83億元。
2016年堪稱谷底,與之相伴的當年該行的不良率達到2.21%,遠高于同業平均水準。不良資產的高企很大程度上拖累了利潤。
再來看“V”型的右邊:成都銀行的營收由2016年末的86.21億元,增加至2017年末的96.54億元,增幅11.99%;凈利潤由2016年的25.77億元增加至39.09億元,增幅高達51.64%。
同時,該行資產質量企穩,不良出清:不良貸款總額25.19億元,較上年減少4.96億元;不良率從2016年末的2.21%劇降至2017年末的1.69%,且進一步延續降勢 —— 一季報顯示,該行不良率截至三月末為1.68%。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銀行不良資產生成放緩,該行去年關注類貸款總額40.70億元,較前年減少2.48億元;關注貸款占比2.74%,同比減少0.42個百分點。但顯然,該行依舊對風險抵御不敢掉以輕心,撥備覆蓋率達201.41%,較上年提升46.06%。
擴表兇猛
截至2017年末,成都銀行總資產規模4345.4億元,增幅20.39%;負債總額4095.15億元,較上年增長20.81%,資產負債擴表明顯。
而且幾乎可以說是目前A股銀行里擴表最明顯的。
分析一下該行負債結構,成都銀行公司存款與個人存款都有不小的增幅。以其在對公存款獲取為例,該行在去年重點抓重大項目負債,實現相關企業存款增長逾123億元。但除了傳統對公及零售存款以外,還有一項負債來源不容忽略。
該行年報顯示,其同業及貨幣市場融入資金,由前年末的348.35億元,大幅增加至去年末的467.2億元,增幅達到34.12%;而應付債券在去年末達到436.68億元,遠高于2016年末的262.6億元。
這兩個科目都計入同業融入資金。也就說是,記者將這兩個科目加總來測算,該行的同業融入資金至少在去年末達到903.88億元,較前年末的610.95億有了近47.95%的增幅;在負債總額的占比,達到了22.07%。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此前的2014-2016年三年,該行的同業融入資金(同業負債與應付債券合計口徑)復合增長率還不足10%,同業融入資金占總負債的比例僅18%,兩項均遠低于A股上市城商行的水平。
看來,成都銀行獲取負債的風格好像在2017年有了不小的轉變。不過,以記者目前測算的行業數據、以及對分析師的采訪得知,成都銀行的同業負債占比目前在城商行并不算高位(城商行目前大概在30%左右),結構不算失衡。
資管轉型壓力不大
保本理財比非保本理財大概2:8
2017年,成都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1030.05億元,較上年增長48%。其中,個人理財募集891.47億元,較上年增長35%;機構理財募集138.58億元,較上年增長274%。報告期末理財產品余額243.60億元,較上年增長10%。
有意思的是,成都銀行是目前少數披露保本理財余額的銀行。截至2017年末,該行的保本理財余額為44.70億元,已納入合并范圍。
也就是說,成都銀行的保本理財余額,占其全部理財余額的18.35%。“如果全部并表的話,這個占比據我來看不算高,可以說結構比較健康了。將來資管新規下來,轉型應該也不會太麻煩。”一位股份行資管人士向記者如此分析。
而非保本理財方面,成都銀行非保本理財余額為198.89億元,占比81.65%,實現理財業務管理費收入1.85億元。
成都銀行表示,自家正建立凈值型產品系統,逐步推動理財產品轉型。同時強調,該行理財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余額符合銀監會8號文要求,對理財投資合作機構進行準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