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銀保監會大慶監管分局披露罰單,分別對張賢科、李明貴處以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終身與取消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10年的處罰,案由為“對大慶市農村商業銀行違規辦理同業業務負管理責任”。截至1月29日,滁州銀保監分局、六安銀保監分局、河南銀保監局等11家銀保監局或分局先后開出 “1號”罰單,罰單總數為17張。
“2017 年以來,監管政策收緊的同時處罰力度不斷加大,處罰過程中體現出來行業內存在公司治理、內控等方面的問題。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金融行業仍將繼續呈現強監管的格局。”聯合信用評級分析師劉克東在近期發布評級報告中對銀行業行情如是表述。而在2019年,嚴監管的態勢仍將持續。
違規發放貸款較多
據銀保監局網站,截至1月27日已公示了17張2019年“1號”罰單中,處罰案由集中在違規發放貸款、違規辦理同業業務、報表造假等方面。
從處罰對象上看,異地分行、支行管理問題仍然明顯,其中涉及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全國股份制銀行、政策性銀行的分行機構的罰單就占了三成。
河南銀保監局在1月22日作出的處罰決定顯示,招商銀行鄭州分行因“貸后監控不到位導致貸款資金挪用于對外增資、流入房地產領域”被罰款50萬元;中國農業銀行滁州分行因“重要考核節點虛假發放貸款”,違法違規行為涉及了滁州地區的南湖、天長天發、來安永陽等5個支行,被處于違法所得1倍罰款的行政處罰,各支行行長對“本行員工參與虛假個貸行為未起到應盡的監督管理作用付直接責任”而受到警告。
另有中國工商銀行晉中分行、中國建設銀行呼倫貝爾分行以及國家開發銀行河北省分行等三家分行均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的相關條例,領到當地銀保監局或分局的“1號”罰單,處罰金額為20萬–25萬元不等。
從處罰的案由上看,在上述17張“1號”罰單中,違規放貸仍是銀行業違規的痼疾,涉及信貸業務的罰單就有8張。據銀保監會披露的罰單顯示,其中秦安農商行出現了發放借冒名貸款,中國銀行陽江分行則是因“消費貸款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受到行政處罰。
實際上,信貸業務是商業銀行最重要的資產業務,是商業銀行的主要盈利手段。而信貸業務作為銀行傳統業務,由于涉及面廣,因此也是銀行違法違規的高發地帶。深圳某中小銀行有關負責人在采訪中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信貸違規在實際操作中成本很低,“多數情況下僅個別業務人員就可完成,銀行本身的風控能力是減少、規避這是違規行為的關鍵”。
在“1號”罰單之后,銀保監局官網截至1月27日已公布的2019年罰單共35張,累計罰款金額超300萬元,共有3人被處以“終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處罰案由還包括提供虛假信息、同業業務以及資金流向情況等。2018年,銀保監會對銀行業機構的監管似乎是一場“龍卷風”。據不完全統計,在已過去的2018年,銀保監會系統對銀行業開出的行政處罰已超3500張,而原銀監會在2017年開出的罰單為2400多張,2018年的罰單數量增長近50%;2018年銀行業累計處罰金額超過20億元。
在上述的3500多張罰單中,其中包含19張千萬級大額罰單,共涉及18家銀行,除了浦發銀行、招商銀行等全國性大型商業銀行外,多家城商行、農商行以及農信社也位列其中,分別是紹興銀行、渤海銀行、廈門銀行、河北銀行、吉林蛟河農商行、吉林龍井農商行、大慶農商行和廣東省農信社。可見,監管部門對農商行、農信社等農村金融機構的處罰力度明顯加強。
“中小銀行收到巨額罰單數量相比于2017年明顯增多,對整個行業的震懾和受罰機構的警示作用是很強的。”上述深圳某中小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之前多數的地方性銀行在服務區域的意識、自身合規性等方面都不強,目前作為監管的重點就不一樣了。”
2018年3月,銀監會下發了《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行為管理指引》,對銀行內部監管問題實施落實責任到人。記者也注意到,在2018年銀監系統開出的罰單中,半數以上則是對違規個人開出的罰單,有超70人被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而對銀行違規行為負主要責任的被處罰員工則超百人。
銀行業或現“馬太效應”
整體上看,在2016年8月,貨幣政策中性與金融嚴監管拉開序幕;2017年4月,銀監條線的監管規則開始收緊,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在隨后的7月定調“防風險”,同年11月的資管新規下發,推動落實金融嚴監管;2018年銀行業延續了2017年強監管、嚴懲治的態勢。
隨著潛在風險的緩解,在負債壓力與資本約束的夾擊下,銀行業的發展壓力也將加大,穿透式監管也將在2019年深入。平安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魏偉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嚴監管的趨勢下,發展的機會實際在向頭部的銀行機構匯總。”
魏偉進一步分析稱:“對銀行業發展,目前的政策明確是支持實體經濟。元旦后已‘降準’1個百分點,我們對今年市場的預測將‘降準’3–4次,對商業銀行體系將帶來充裕的流動性資金,但在嚴監管下,資金、業務都在向頭部的金融機構集中。”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月27日,已有15家上市銀行公布了2018年業績快報,包括6家股份行、5家城商行和4家農商行。其中,招商銀行在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2486.56億元,在16家銀行中居首位,浦發、中信、興業、平安和光大等銀行在營收上均突破了千億元。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中小銀行在2018年的盈利上則表現為業績壓力增強。2018年9月完成A股上市的鄭州銀行,在近期的業績快報顯示為2018年凈利潤為30.34億元,同比下降29.1%。對此,該行解釋稱:“四季度根據逾期90天以上貸款全部納入不良貸款并足額計提撥備,撥備計提超出預期。”
“在中國加強監管以降低金融行業杠桿和風險水平的背景下,大型銀行信用狀況企穩,很多中小銀行則更難適應改革。中資金融機構當中,馬太效應日益顯現。”標普全球評級在2018年年初的報告中就預測。
對于2019年銀行業發展,多位受訪業內人士業表示“可能并不好過”。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近日預測,2019年全年銀行業凈利潤增速在5%–8%之間,較2018年可能略有下滑。同時,上述深圳某中小銀行有關負責人在采訪中表示,在國有銀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和中小型銀行之間,經營體量已存在明顯差距,“未來實力雄厚的大型銀行,很有可能進一步擠壓中小型股份制銀行和地區性銀行經營空間”。
據銀保監會最新數據,截至2018年12月末,全國城商行、農村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分別為34.35萬億元、34.58萬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8.3%、5.3%,而在2017年末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2.3%、9.8%。可見,城商行、農商行在資產規模的增長率上已有了明顯的下降。
魏偉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城商行、農商行在經營區域限制于本地區后,原先靠外延式的增長模式已經不再可行,2019年市場占比難提升。在目前的監管趨勢下,在規模上已不存在‘彎道超車’的機會,需要做好本地區金融服務的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