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18年是“嚴監管”政策執行貫徹最徹底的一年,那么2019年就是對“嚴監管”的加強和鞏固。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9年前三季度,各級銀保監系統共對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銀行業機構開具超2500張罰單,合計罰沒金額約6.8億元,共有1223名相關人員被罰。可以預見,銀行業監管的總基調仍將是嚴格合規監管。
2530張罰單來襲
罰沒金額約6.8億元
2019年是“嚴監管”強度持續深化的一年,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9月30日,銀保監會機關、各地銀保監局以及各地銀保監分局針對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銀行業機構及從業人員共下發了約2530張罰單(罰單統計以公布時間為準),平均每天開出超9張罰單,較去年同期2684張稍有放緩,合計罰沒金額約6.8億元。
具體到每個季度來看,今年一季度,各級銀保監系統共披露1021張罰單,合計罰沒金額達2.47億元;今年二季度,監管處罰力度有所放緩,各級銀保監系統共披露827張罰單,合計罰沒金額達1.93億元;今年三季度,各級銀保監系統共披露682張罰單,合計罰沒金額達2.4億元。
受罰對象包括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外資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在內。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李萬賦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前三季度罰單數量逐漸減少,說明前兩年整治銀行業亂象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整體的杠桿率有所降低,銀行業的業務亂象有所收斂。但這不代表監管有所放松。
值得注意的是,在問責制度下,今年前9個月共有1223名相關人員受到行政處罰,其中,62人被取消高管任職資格,更有37人被處以終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的“頂格處罰”。
97張百萬級罰單
違規輸血樓市再成重災區
從監管力度來看,百萬級罰單的身影也成為常態,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9年初至三季度末,銀保監會共祭出97張百萬級罰單。因貸款實際用途管控不嚴格、授信業務違規、違反房地產行業政策、貸款風險分類不準確、內控管理缺失等問題而遭受處罰的銀行數量較多。
今年一季度,有41張罰單的罰款金額在百萬元以上,1月24日,金華銀監分局對稠州銀行開出超百萬級罰單,該行因未準確計量風險、計提資本與撥備等問題被罰款610萬元。這也是2019年以來第一筆銀保監系統超600萬元以上的單筆銀行罰單。
今年二季度,有25張罰單的罰款金額在百萬元以上,從處罰事由來看,“三查”執行不到位、違規發放貸款、信貸資金被挪用成為監管關注的重點,例如,4月4日,民生銀行青島分行因違法違規發放貸款被青島銀保監局沒收違法所得356.3萬元,并處違法所得1倍罰款356.3萬元,罰沒合計712.6萬元。
4月24日,平安銀行石家莊分行因未經批準設立分支機構、報表數據不真實、貸前調查不盡職、貸后管理不到位被河北銀保監局合計罰款200萬元。6月28日,建設銀行龍游支行因違規發放個人商品房按揭貸款、消費貸款貸前調查不審慎、信貸資金被挪用、員工參與違規資金行為被衢州監管分局罰款100萬元。
再看今年三季度,有31張罰單的罰款金額在百萬元以上。 其中違反房地產行業政策、違規開展存貸業務、員工管理不到位成為監管處罰重點,例如,7月5日,寧波銀保監局開出35張罰單,當中有22張罰單涉及違反房地產行業政策、住房按揭貸款管理不規范等違規行為,其中,寧波銀行因違反信貸政策、違反房地產行業政策、違規開展存貸業務、員工管理不到位、向監管部門報送的報表不準確等問題被罰款270萬元。
7月18日,云南尋甸農商行同樣也因多名員工與客戶進行頻繁的非正常資金往來、信用卡違規套現、貸款資金挪作他用;違規向平臺公司、房地產業發放社團貸款等問題被云南監管局罰款175萬元。
三季度末,8張罰單百萬級罰單集中披露,光大銀行、常山農商銀行、浦發銀行、富邦華一銀行、渤海銀行等多家銀行被合計罰沒超900萬元。其中,多家銀行也是“栽”在了房地產貸款違規問題上。
“可以看到,2019年下半年監管機構著重增加了對房地產信貸領域違規問題的處罰力度,隨著穿透式監管逐漸深入,旨在降低銀行業的杠桿率和潛在風險。” 李萬賦如是說道。
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新聞發言人肖遠企日前表示,“過去有銀行與房企合謀,通過表外資金,違規繞道‘輸血’房地產。從防風險的角度來看,房地產企業開發貸、個人按揭貸款,都要按照銀行經營的規則來做,要合規,該提資本的提資本,該提撥備的提撥備,授信集中度也要遵循標準”。
對高風險金融機構
實行貼身監管
2019年下半年,銀行業監管的總基調仍將是嚴格合規監管。肖遠企近日在銀保監會通氣會上指出,監管問責堅持嚴監管的方式不變,只是監管的重點有變化。他強調,對高風險金融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貼身監管。對每家機構,要求地方銀保監局與央行、地方政府一道,在摸清風險的基礎上,制定詳細的“分步走”化解方案,使機構走上良性發展道路。
在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工程系教授劉澄看來,2019年實際上延續了2018年的嚴監管態勢,罰單數量之所以下降一方面說明了嚴監管在起作用,企業的規范漏洞在逐漸補齊,所以違規事件減少,另一方面也說明監管基調沒有放松,罰款或者違規事業相對趨于穩定。
李萬賦進一步強調,未來監管大概率仍將延續“嚴監管”的基調,在防風險的基礎上,促進銀行業引導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各銀行機構在發展業務時,應嚴格遵守業務管理規范,完善內部風控管理機制,重新審視自身的經營策略,充分運用金融科技,引導信貸資金向政策鼓勵的小微企業等領域傾斜,在業務規范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尋求新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