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浙江銀保監局回應稱,近期未專門發過“叫停假結構性存款”的文件。
結構性存款被叫停的消息近期不斷傳出,引發市場關注。根據央行發布數據測算,結構性存款規模在今年2月達到峰值11.23萬億元,隨后逐漸下滑;到今年8月,結構性存款規模下降為10.46萬億元。
多位銀行業內人士指出,各地銀保監局正在逐步壓縮結構性存款,但壓降規模不會搞“一刀切”。“假結構性存款肯定是要叫停的。”一位華南地方監管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另有一中部地區機構人士表示,該省已叫停假結構性存款,凡不具備衍生品交易資格的均不允許發行結構性存款,而該省只有一家城商行拿到了衍生品業務資格。
10月10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銀行保險機構侵害消費者權益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結構性存款假結構,替代保本理財,或按保本產品宣傳銷售屬于侵害消費者權益。
有銀行業內人士指出,從現金管理類產品的角度考慮,結構性存款收益率大致相當于銀行理財產品的“下限”,與同業存款均是市場化存款利率,與貨幣市場利率保持大體同步。
“假結構性存款是變相高息攬存。規范的目的是降低存款成本,存款成本下不來,貸款利率就很難下來。”一位銀行業內人士表示,LPR資產端已在調整。
結構性存款繼續降溫
隨著LPR改革推進,結構性存款規范更趨緊迫。
一位銀行業內人士指出,今年對結構性存款、定期存款等利率上浮監管更嚴,大額存單等定期存款以前上浮超過50%,現在部分銀行被窗口指導、重點督導存款利率不能突破上浮超過50%。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規范結構性存款業務,目的是降低銀行負債端成本,從而降低貸款利率,減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9月6日,北京銀保監局發布《關于規范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要求杜絕“假結構”問題。該通知要求,各行應嚴把結構性存款產品設計審查關,及時停售存在設計不合規或“假結構”問題的產品,確保結構性存款真實嵌入金融衍生產品且衍生產品部分有真實的交易對手和交易行為,并使存款人獲得的收益與所承擔的風險相匹配。
今年5月,銀保監會開展“鞏固治亂象成果 促進合規建設”工作時要求,查處結構性存款不真實,通過設置“假結構”變相高息攬儲。
一位銀行業分析師指出,在銀行LPR報價中,資金成本占比超過70%。若“假結構”存款全面整改,10萬億存量結構性存款付息成本下降,能明顯推動銀行體系負債成本下降。
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的上海貨幣信貸運行情況顯示,8月末,協定存款和結構性存款分別減少47億元和26億元,同比分別多減91億元和45億元。
假結構存款有多少?
10萬億結構性存款中,“假結構性”存款到底有多大規模,目前并無權威數據。
在產品設計上,假結構性存款為了高息攬儲,給客戶承諾收益區間,在產品設計上創設完全不可能觸碰條件的期權組合。
另一銀行業內人士指出,假結構的泛濫,與真結構“難賣”有關。因為真結構性存款收益與市場表現掛鉤,波動較大。假結構本質是利率水平失真,掛鉤3個月Libor,范圍0-5%,其實三個月Libor幾乎不會超過這個區間。雖有結構,其實是小概率事件,客戶能穩定獲得最高收益。
導致的結果是,從存款結構上看,上市銀行定期存款占比逐年上升,其中股份行和城農商行的占比提升幅度較大。銀行紛紛通過定期存款、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等產品補充資金來源,付息成本隨之走高。
自2016年以來,在去杠桿和資產回表影響下,銀行貸款增速一直快于存款增速,倒逼銀行高息攬儲。在銀行負債端中,廣義同業負債不得超過負債余額的1/3,貨幣基金、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債券基金等互聯網金融產品也分流存款,導致攬儲價格戰。
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在報告中認為,結構性存款最終利率取決于投資收益,并不在央行對存款利率水平的監測范圍內。這讓結構性存款更類似資管產品,能滿足客戶對高收益的需求。
但目前這一模式很多是通過“假結構”實現的。
從存款結構上看,截至2019年6月末,上市銀行定期存款占比達49%,略高于活期存款。
《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簡稱“理財新規”)要求,商業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應當具備相應的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結構性存款應當納入商業銀行表內核算,按照存款管理,計提資本和撥備。
目前能拿到資格的仍以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為主,但當前在市場上發行結構性存款的主力是中小銀行。一份第三方數據顯示,目前,共有54家中資銀行具有金融衍生品交易業務資格,包括5家大型商業銀行、11家股份制銀行、22家城商行和15家農商行。
問題在于,銀行對結構性存款的依賴度有多大?數據顯示,部分股份制銀行的存款中,結構性存款接近1/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銀行財報測算,截至2018年末,光大銀行結構性存款4824.58億元,占全部存款的18.76%。平安銀行結構性存款4335.6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9.2%,占全部存款的20.17%。華夏銀行結構性存款1019.05億元,占全部存款的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