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國保險機構股東股權管理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股權違規問題仍是行業的主要風險來源之一。5月10日,北京商報記者從業內獨家獲悉,為了解當前機構股東股權管理存在的問題,近日,銀保監會開展保險機構股東股權管理情況調研,排查新形勢下股東股權風險苗頭和隱患。
從調研內容來看,此次摸底包括監管部門推進保險機構落實股東股權管理監管要求遇到的新困難以及新形勢下保險機構股東股權管理存在的新風險、新問題。
對于股東股權問題的新風險,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稱,形式上符合規定,但真實出資來源、關聯方關系等方面存在獲取資料和明確判斷標準上的困難;發現股權違規時,面臨嚴格執法與維護公司經營穩定、保護其他股東及消費者權益的權衡問題。
“針對監管部門推進股東股權管理監管要求遇到的困難,如在股權托管方面,疫情影響下難以確權;在股權管理方面,不合規股東清理工作遇到困難;在關聯交易方面,關聯交易跟蹤監測存在困難等問題。”接近監管人士也舉例道。
而對于新形勢下保險機構股東股權管理存在的新風險新問題,上述接近監管人士指出,如保險公司在股權結構方面,是否存在單一股東持股比例過高、股權關系不清晰、股東類型單一、小股東缺位,未形成有效利益制衡等問題;在股權管理方面,是否存在股東資質審查不到位,未及時掌握股東及其關聯方變動情況、實際控制人穿透有難度等。“與此同時,在股東持股行為方面,保險公司股東是否委托他人持股、阻礙機構合理的資本補充計劃、以非自有資金入股等;在關聯交易方面,是否存在關聯交易審批流程不當、大股東越權干預經營,向自身輸送利益,通過違規交易套取銀行資金等。”
值得一提的是,股東股權質押問題再次被提及。一位接近監管人士表示,在股權質押、轉讓和拍賣方面,調研關注險企股東股權是否存在頻繁進行股權質押或拍賣,加劇經營不穩定性、質押比例超過監管要求等。
在疫情影響疊加經濟下行壓力之下,部分保險公司股東資金鏈緊張態勢也愈加凸顯。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10余家保險公司股權處于質押狀態,有甚者質押凍結股權比例已過半。
“股東方在現金流短缺、需要資金周轉的時候,可以將其持有的保險股權質押給第三方機構,幫助其實現融資,獲取流動性,這是一種正常的商業行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但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部分股東通過長期質押、滾動質押獲得資金再入股險企,以擴大其控制權;個別股東簽訂有附加表決權的質押合同,將險企控制權變相轉移給不符合資質的企業等風險。”
而對于股權質押產生的風險隱患,監管部門早就啟動摸底排查。去年7月,銀保監會下發的《開展銀行保險機構股權和關聯交易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便顯示,“保險公司是否存在股權質押、凍結比例過高”是重點排查對象之一。
王向楠表示,公司治理是公司運行的底層驅動力,而股權又是公司治理的基礎。監管部門希望提升公司遵守各項制度的積極主動性,提升對保險業的引導力,提升保險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嚴重的股權違規會讓公司的內部控制等制度形同虛設,助長不良的經營導向,并造成各類規避監管行為的發生。
而銀保監會此次調研也要求,針對監管部門推進股東股權管理監管要求遇到的困難、機構股東股權管理存在問題等兩方面,各機構提出日常監管建議,同時參考借鑒國際經驗,提出具體可行、能直接作為政策儲備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