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端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業務,外資銀行得益于其在成熟市場的高端客戶服務經驗以及跨境資產配置的相關產品,仍然在國內擁有比較高的品牌價值。”
花旗個人業務退出中國市場!
近日,花旗集團宣布,將對其全球個人銀行業務進行重組,計劃退出包括中國、印度、韓國、澳大利亞等13個市場的個人銀行業務,將資源和投資聚焦于更具競爭優勢和規模效應的業務。
記者從花旗中國處獲悉,此次花旗全球個人銀行業務重組不涉及花旗在中國市場的企業和機構客戶業務。中國市場仍是花旗全球戰略和業務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外資行從業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一直以來,個人銀行業務對花旗集團來說地位并不低。從本次重組相關內容來看,更像是花旗集團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調整,涉及到的市場也不只一個。
“以中國內地市場為例,盡管外資行整體以對公業務為主,但退出個人銀行業務絕對不會是大趨勢,相反,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外資行加強在亞太地區的布局,其中就包括個人業務。”該人士進一步指出。
重組全球個人銀行業務
提及此次全球個人銀行業務重組,花旗集團表示,此舉是為了將集團的資源進一步向規模大、增長潛力大的企業客戶傾斜。
“盡管這13個市場擁有出色的業務機會,但我們沒有足夠的規模參與競爭。”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JaneFraser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同時,JaneFraser也表示將繼續發力這13個市場的機構業務及財富管理業務。
據悉,全球個人銀行業務一直是花旗集團的重要支柱業務之一,但今年一季度花旗集團個人銀行業務表現并不亮眼。一季報顯示,花旗集團個人銀行業務70.37億美元,環比降低4%,較去年同期下降14%。
對此,花旗集團解釋稱,雖然去年存款增速加快,財富管理業務增長勢頭強勁,但疫情之下較低的信用卡交易量及全球持續的低息環境抵消了業務優勢。
花旗中國方面指出,花旗在中國市場即將展開以企業機構業務為重點的發展新篇章。“我們將確保以保護客戶、員工和相關利益方的利益出發,力求將影響降至最低的方式審慎妥善開展個人業務調整”。
花旗中國首席執官兼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林鈺華表示,在中國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花旗將繼續助力中國企業開拓全球市場和外資機構參與中國開放的大市場。
有此前在花旗中國工作過的外資行從業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一直以來,個人銀行業務對花旗集團來說地位并不低。從本次重組相關內容來看,更像是花旗集團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調整,涉及到的市場也不只一個。
“以中國內地市場為例,盡管外資行整體以對公業務為主,但退出個人銀行業務絕對不會是大趨勢。相反,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外資行加強在亞太地區的布局,其中就包括個人業務。”該人士進一步指出,各家外資行母行對全球各個市場的定位和業務方面的調整還是有著比較明顯的不同。
近期不少外資銀行“招兵買馬”的信息也受到了關注。匯豐控股表示,集團目前正在轉向亞洲,預計將在未來三到五年聘雇超過5000名財富規劃師。渣打集團也于去年表示,計劃未來三年內在中國南部的新中心增加1600多名員工。
個人業務不賺錢?
花旗集團此次的調整也不禁讓人好奇:一直以來,對于外資銀行來說,零售業務占據了什么樣的地位?以中國內地市場為例,又有著什么樣的“打法”呢?
“對于個人業務我們還是堅持線上線下進行布局的。”滬上某外資行從業人士告訴記者,盡管對于外資行來說,零售業務普遍沒有那么賺錢,但零售業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品牌價值。“為了更好地開拓市場,可以進一步開設新支行并加快數字化轉型”。
記者采訪了解到,外資銀行的對公業務較為全面且具有較強的跨境特色。而從個人業務角度看,外資銀行由于機構網點數較少的原因,傳統個人業務并非外資銀行強項。像日資的東京三菱、瑞穗、三井住友等銀行甚至都取消了個人業務。
行業觀察人士李飛(化名)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目前大多數外資行在中國內地的主要業務都在對公層面。個人業務端,外資行整體的市場份額比較有限。
“一方面本地銀行具有網點優勢;另一方面國內的客戶也比較熟悉并傾向于選擇五大行和本地的商業銀行。”李飛進一步指出,本地銀行在數字化業務轉型上的投入也加強了與本地客戶的綁定。
不過,展望未來,李飛認為,外資行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在李飛看來,外資行在個人業務端的一大優勢在于擁有豐富的海外投資產品資源。“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接受并采納全球資產配置的理念,這可能也是未來外資行在中國個人業務端發力的重點”。
“另外就是外資行可以將國際上比較成熟的經驗和規則引入國內(比如ESG標準),與本地基金公司或科技公司合作,探尋新的突破口。”李飛分析稱。
某外資銀行中國區總裁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對于高端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業務,外資銀行得益于其在成熟市場的高端客戶服務經驗以及跨境資產配置的相關產品,仍然在國內擁有比較高的品牌價值。
金融進一步開放
2018年以來,中國在擴大金融業開放上集中出臺了40多條舉措,無論是開放的速度,還是開放的覆蓋面都是史無前例的,這讓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迎來全新的機遇,包括設立分行、業務拓展等方面的限制得到進一步的放寬。
花旗中國方面表示,花旗將繼續在中國市場投入,其也持續積極尋覓和評估符合自身優勢和發展特點的新業務機會,包括尋求籌備一家證券公司和一家期貨公司,以進一步豐富產品和服務。
此外,《國際金融報》記者了解到,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不少外資行業務拓展的重點所在,正在等待相關政策的進一步推進。
近期,花旗銀行也在國內大批量招人。此次招聘不僅僅局限于深圳與北京,花旗還計劃在香港招聘不超1700名員工。有分析稱,其大規模招聘的意圖主要在于香港的經濟輻射性,連帶可以與內地深圳、廣州等地的業務取得聯系和銜接,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效應,以香港、深圳、廣州為中心,帶動輻射區域的整體金融業務發展。
恒生中國副董事長兼行長宋躍升則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即將推出的大灣區理財通業務,恒生中國已經布局很長時間。不僅一直都在留意政策的具體進展,為了更好地參與進來,也與母行之間達成了協議。“具體來看,在跨境賬戶開立、資金劃轉、產品上線、認購及后續服務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綜合布局”。
盡管個人業務對網點依賴性較強、對于銀行而言更像是“持久戰”,且相較于中資銀行,外資行似乎并不具備相關優勢,不過,也有外資行從業人士向記者表達了積極的態度,其中,數字化轉型被視為一個突破口。
“對服務渠道適時評估并按需優化也是我們的日常工作之一。”該人士表示,為了更好地服務數字化時代的客戶需求,銀行需要不斷改進服務模式并加強數字渠道建設以持續改善營運效率、提升客戶體驗。
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有觀點指出,相比于目前以網點輻射業務和服務的銀行形態,未來銀行網點數量的遞減是必然趨勢。
“但網點不會消失,而將不斷向綜合化智能化發展。以線上平臺為主、以線下網點為輔,線上與線下相融通,強化銀行網點與周邊生態、社區的交互,是未來銀行終端的主要形態。”相關人士分析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