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網點越來越少了。”近些年,關于銀行網點裁撤、轉型的話題常被討論。隨著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智能化服務廣泛應用,加之微信、支付寶等社交場景下移動支付的推廣普及,消費者的支付習慣和金融服務需求正發生深刻變化,對物理渠道的依賴性越來越小。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金融許可證信息平臺發布的商業銀行機構退出列表,截至4月6日,今年已有431家銀行網點終止營業。
以國有六大商業銀行為代表。通過查閱六大行近年的業績報告和官網信息,記者發現,2016年六大行共設銀行網點10.93萬個,去年這一數據減少為10.65萬個,累計減少了2763個。
除了銀行網點,過去隨處可見的ATM等機具也在悄然退出。根據央行最新公布的《2020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截至去年末,ATM機具為101.39萬臺,較2019年末減少8.39萬臺。全國每萬人對應的ATM數量7.24臺,同比下降7.95%。
長此以往,銀行的物理網點是否會徹底消失?轉型之路將何去何從?
不會消失 銀行網點仍然不可替代
銀行網點在總數上雖不斷減少,但并非只有單向的裁撤。
雖然去年有將近3000個銀行網點關停,同時也有2000多個新網點設立。“一增一減”的背后,是銀行對于網點資源的再分配和順應行業發展需求的轉型。
農業銀行總行運營管理部副總經理范曉東向記者解釋,銀行物理網點的撤并或新增是有深層考慮的。隨著金融科技被廣泛應用,線上智能服務替代了一部分線下人工服務,消費者對物理網點的依賴程度減少了,業務離柜率隨之上升。加之早期銀行大量擴張,有些網點分布不均、規劃并不合理。“撤并收縮主要是為了整合資源,使服務提質增效。”范曉東表示。
據介紹,農業銀行近幾年網點建設規劃的總思路是“總量穩定,結構調整,城市簡約,縣域擴面”,新增的網點主要布局在鄉鎮,特別是過去金融服務未覆蓋或未普及的脫貧地區。用農業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崔勇的話說,“是為了有效助力鄉村振興而考慮的。”
與此同時,在城市里雖然數字化服務的普及度和接受度相對較高,但在服務特定人群、特定地區和非標轉化業務等諸多方面,銀行網點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記者在光大銀行北京東長安街支行采訪到幾位辦理業務的客戶。其中一位年過七旬的孫女士表示:“子女們一直勸我安裝手機銀行,我年紀大了,對于新技術接受程度本來就低。涉及錢的交易還是親自到網點才更放心。”
張先生是一位財富客戶,他來銀行網點辦理業務更多是為了滿足咨詢需求和安全性考慮。“雖然線上操作很方便,但涉及復雜的業務我還是更愿意和理財經理面對面溝通,更有安全感。”
銀保監會今年3月印發的《關于銀行保險機構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通知》明確指出,各銀行保險機構要積極融入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發展服務老年人的特色網點。要加強金融服務下沉,根據老年客戶群體數量和金融服務需求,科學合理布局網點。
同時,銀保監會明確,銀行布局新設網點,要兼顧銀行自身空白區域及國家戰略導向,比如后疫情時代下的金融下沉,以及普惠金融的推進。
可見,銀行網點暫時不會消失,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是銀行不可替代的服務渠道。
科技賦能 銀行網點轉型勢在必行
銀行業普遍認同銀行網點的不可替代性,但同時也認識到網點轉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記者查閱各家銀行去年年報發現,關于銀行網點建設,“轉型”“場景”“生態”“優化布局”“全渠道”“數字化”“智能化”“協同”等詞匯被高頻共性提及。可見,關于銀行網點轉型,各家銀行探索的大方向基本一致。
光大銀行副行長楊兵兵對此有著深刻的理解:“要通過樹立‘全渠道’發展理念,打造‘手機銀行+遠程銀行+物理網點’的鐵三角,為線下網點的生存發展尋找新路徑,以‘網點場景化’為突破口,結合區域資源稟賦和周邊客群特征,加強網點本地化場景的拓展與運營,承接各類線上產品和服務的落地處理與客戶體驗,促進物理網點與線上渠道的互聯互通和協同發展,鞏固網點作為實體存在價值的同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延伸、互為補充的全渠道智慧服務新格局。”
國內真正意義上的銀行網點轉型是從2000年左右開始的,從最初的網點標準化建設,逐步發展到網點資源優化。如今,各家銀行基于前幾年的轉型成果,借助科技賦能,致力于打造“數字化+場景化”生態圈,促進全渠道協同發展。
農業銀行全面推動零售業務與網點轉型“兩轉合一”,全行2.3萬家網點全部實現智能化轉型。為延伸脫貧地區金融服務網絡,農業銀行構建起“人工網點+自助網點+惠農通服務點+互聯網線上渠道+移動服務”五位一體的服務體系。
光大銀行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深入推進全渠道融合。據光大銀行渠道管理部總經理沈春華介紹,該行的具體規劃是搭建渠道管理系統,打通數據節點;通過數字化選址模型輔助選址,優化布局;應用人工智能、VR和物聯網等技術創新完善“光大超市”功能,發揮光大集團協同優勢,促進E-SBU戰略落地;協同線上線下資源,建立掌上網點,豐富“管理財富、服務民生”各類場景。
在總體一致的轉型方向下,各家銀行同樣重視“個性化”發展,并“各顯神通”,根據各自的經營特色,豐富業態模式,創新網點定位。
建設銀行正在探索“智慧政務+勞動者港灣+社區綜合服務”的路徑,構建以網點為中心的社區生態圈,下沉服務重心;光大銀行試行“美好生活服務區”,致力于打造“1+5”泛金融服務場景,滿足客戶的泛金融服務新需求;哈爾濱銀行錦城社區支行嘗試將原本的業務大廳升級成為銀行及社區的“共治場景”……
未來,各家銀行對于網點轉型的探索仍將繼續,如何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線下+線上”的協同效應,為客戶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服務體驗,推動整個行業高質量發展,是銀行業需要協同發力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