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林林總總的經濟事件中,最奪人耳目的恐怕就是以比特幣(bitcoin)為代表的數字加密貨幣(我們暫且叫貨幣)的瘋漲,以及新的投資詞匯ICO突入了投資界的語境,令一眾傳統投資者措手不及,莫名興奮,然后也如同以往一樣,以區塊鏈、比特幣、通證等新詞匯為時尚,唯恐顯得自己落伍。有詩為證:
昨夜入城市,
歸來淚滿巾。
張口blockchain,
閉口是token.
而且,投資大小V和理論大小V,乃至于官方機構,幾乎都聲言新一代的計算機革命已經到來,徐小平先生那個在著名的群里號召“all in”的言論,更是將此番沸騰氣氛推向高潮。在剛剛舉行的瑞士達沃斯年會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席勒稱贊比特幣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主意”;英國首相特麗莎·梅在達沃斯說,她擔心犯罪分子正在利用數字貨幣,這些貨幣可以用來匿名轉賬……區塊鏈和比特幣已經成為事實主題,大咖們的話題不約而同地聚焦,那種“從未失去,也未曾擁有”的復雜情感,讓聽眾莫衷一是,如墜云霧之中。
(羅伯特·席勒在達沃斯上談論比特幣)
本文想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構區塊鏈、比特幣和通證,并堅決認為區塊鏈這個翻譯至少是不準確的,是望文生義的僵化翻譯,甚至是耽誤了這個技術在民間的普及進程;同時也想為這幾個概念正本清源,試圖消除其神秘色彩,回歸大眾領域,讓人對它們不再莫衷一是、亂了方寸而不得其理。
一 、從區塊鏈這個翻譯說起:為什么錯誤而且具有誤導性
在中本聰那篇著名的比特幣白皮書中,其實是比較明確地說明了blockchain即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這個底層技術是分布式記賬技術,是相對于當下經濟單位的中心化記賬技術而言的,是去中心化的記賬技術。在我們現有的記賬體系中,是有一個中央機構在進行著此消彼長的核算并進行最終的確認,這種地位的壟斷性導致了中央機構可以通過新的貨幣發行來收取“鑄幣稅”。這的確是傳統法幣的缺陷所在,因為這樣會導致幣值的縮水,比如100年前的1美元據說到現在已經縮水到了十幾美分。而這也是法幣體系被比特幣擁護者詬病的主要原因。
比特幣的優點在于,由于采取了分布式記賬,把貨幣發行中心去掉了,從而也就消滅了通過貨幣增發來收取鑄幣稅的空間。甚至有陰謀論認為,中本聰因為預見到了比特幣對于法幣的重大沖擊,擔心自己的名聲和安全,就隱匿江湖,深藏功與名了。
那么比特幣果真會對法幣產生實質性沖擊么?比特幣真有這么大的力量么?
這就要從其底層技術即所謂的區塊鏈技術說起。區塊鏈的英文是blockchain,由block和chain組成,前者被譯作區塊,實在是大謬不然,食洋不化。為什么這么說?這里要談談英語學習。經濟學作為泊來品,很多名詞是翻譯而來的,其中幾個典型的,比如“institution”到底是制度還是機構?又比如,關于民營企業的翻譯,國內就翻譯成private company,而在金融市場中,private是與public對應的,private是非上市公司,而public是指上市公司,這就是說,非上市國有企業其實就是private company,即所謂的私有公司。如果翻譯成民營公司,一定會產生很多誤會和誤導。聯想到最近某教授關于消滅私有制的言論在理論界產生的沖擊,這些翻譯不知道浪費了多少筆墨和口舌。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新城,撰寫《GCD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一文,引起軒然大波)
區塊鏈這個翻譯就產生了類似的誤解和誤導。Block確實有街區、區塊的意思,但Block還有基本構成元素或者是基本粒子的意思,比如,喜歡看天文物理科普的人會知道這樣一個詞匯叫 a block of universe,試問這個難道要翻譯成宇宙區塊么?顯然,這里應該翻譯成宇宙組成粒子或者是元素的意思,如果翻譯成區塊,恐怕物理理論都要改寫了。中本聰這個白皮書中,blockchain應該按照物理學里面的取義,是基本構成元素之意,直譯應該是組鏈或者元鏈,翻譯成區塊是沒有理解分布式記賬的技術本質。所謂分布式記賬,其實就是“人人一本大賬”,整個比特社區中如果有新的交易發生,這個交易就通過算法接續到原來的“賬本”記錄下來,如此連綿不絕,是謂鏈條,每筆交易或者事件都可以說是一個block,連接起來就是blockchain。這應該是blockchain的本意,而不是什么“區塊鏈”這個詞表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