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今日發布的《中國宏觀經濟預測與分析——2018年春季報告》顯示,今明兩年,全球經濟的持續增長將繼續拉動中國的對外貿易增長,但國內投資增長的減速會繼續抑制經濟增長。總體上看,今明兩年中國經濟有望保持6.5%以上的水平。
2017年,我國GDP增長6.9%,增速比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筑底企穩的態勢持續鞏固。報告認為,基礎設施投資的快速增長以及進出口增速的快速反彈是2017年經濟取得較快增長的兩個重要因素。
不過,自2015年以來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一些有可能削弱經濟穩定增長的因素也日趨明顯。例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回落,投資結構進一步失衡;工業生產的企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生產的擴張,而競爭性領域的私營企業其投資和利潤增幅卻相對平緩;信貸資源投向結構“脫實向虛”,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并未得到有效緩解。
報告認為,盡管如此,由于全球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以及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轉變,在M2增速略有提高的外生假定下,基于模型預測表明,今明兩年中國經濟有望保持6.50%以上的水平,經濟增長“穩中趨緩”的態勢還將延續。
根據模型預測,預計2018年實際GDP增長6.73%,增速比2017年下降0.17個百分點;2019年,GDP增長率將維持在6.60%的水平。其余指標方面,物價水平保持在可控范圍,無明顯通脹風險。名義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預計將增長6.57%,增速比2017年下降0.63個百分點。名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增長10.60%,增速比2017年提高0.30個百分點。在世界經濟的同步復蘇帶動下,2018年中國出口總額(現價美元值)預計增長9.65%,增速比2017年提高1.75個百分點;進口總額(現價美元值)增速為12.32%,較2017年下降3.58個百分點。
報告指出,以開放促改革,以創新促增長,以競爭提效率,以需求保就業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下一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主動向生產要素市場推進,并通過市場化改革不斷完善金融資本市場,提高信貸資源的配置效率;通過降制度性交易成本,補制度短板,促進民間投資的快速反彈,補齊發展短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2018年,國內外市場需求增長比較平穩;市場化、法制化去產能活動趨向規范,主要產品生產能力較為充裕,供給增長潛力較大。在此基礎上,預計2018年市場總供求總體平衡,不會產生大的缺口。受市場供求特點影響,預計2018年經濟增長平穩,價格漲幅平穩。這將為轉入高質量發展提供較好的宏觀經濟環境。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入推進,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預計以提質增效、減排降耗為主線的經濟增長新特點將日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