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占據美對華農業出口核心
“如果貿易緊張加劇,大豆可能成為中國報復的潛在目標。”美國大豆出口委員會北亞地區主任保羅·伯克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近日的一篇報道中這樣表示。美國CNBC網站22日報道稱,面對從美國延燒而來的貿易戰火,中國正籌措反制措施,首當其沖受到打壓的有可能是以大豆為代表的美國農業出口。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的數據顯示,大豆在美國農業出口占的比例很高,約占美國農業出口17%左右,而棉花、小麥、玉米約占5%-7%不等。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進口美國大豆總價值139.59億美元,美方統計口徑為123.62億美元,居美國對華出口商品第二位,金額占比9.48%,民用飛機和乘用車分別列第一位和第三位。
大宗商品市場研究機構卓創資訊22日向《環球時報》提供的資料顯示,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中國60%的大豆從全球市場購買。2017年中國進口大豆共計9552.98萬噸,其中3285.27萬噸來自美國,占比為34.39%,排名第二。巴西以5092.87萬噸排名首位,銷往中國的大豆超過中國總進口量的50%。阿根廷、烏拉圭、加拿大則分別以658.33萬噸、257.23萬噸、204.86萬噸排在第三至第五位。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到,“中國進口大豆第一是榨油,第二是當做飼料,養魚、喂豬喂雞,我們出產了世界一半的豬肉,與大豆密不可分。”
農業大州壓力山大
數據統計,2014-2017年位居美國大豆生產前10位的州是,伊利諾伊州、艾奧瓦州、明尼蘇達州、內布拉斯加州、印地安納州、密蘇里州、俄亥俄州、北達科塔州、南達科他州和阿肯色州。以上10個州的大豆生產占全美的95%。而在2016年美國大選中,除明尼蘇達州外的九大農業州都支持特朗普。
路透社報道稱,美國的大豆農場主已經感到了壓力,伊利諾伊州大豆農場主溫德爾·紹曼說:“中西部的農場主非常擔心遭到報復。”明尼蘇達州大豆種植者協會首席執行官湯姆·斯盧內卡則表示:“我們想要長久的穩定,中國這樣的大市場對實現這種穩定起到很大作用。如果我們要損失一大塊中國市場的話,既有短期影響也有長遠影響。”
大豆并非不可替代
根據中國海關部署的統計數據,最近幾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的增長速度在趨緩,2017年甚至出現了負增長。而中國從巴西進口的大豆則增長明顯,在2017年達到了歷史最高值為5092.87萬噸,同比增長幅度高達33.98%。巴西對中國的大豆出口今年料將進一步擴大。有報道稱,由于天氣更暖,日照更長,巴西種植者在蛋白含量方面保持著重要的優勢。數據表明,巴西大豆平均含有37%的蛋白,而2017年美國大豆的蛋白含量為34.1%,創歷史新低。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霍建國表示, 中國也進口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但是價格上沒有美國那么低。“我們的東北很多地方生產大豆,如果轉移一些進口的變成國產的,在價格上肯定對我們會有些壓力;成本上升之后,下游產品的價格也會上升,榨完油的東西都是用來養豬養雞的,但是傳導的價格上漲我們應該可以承受。”
霍建國認為,如果減少大豆進口,大豆油價必然要上升,這會刺激中國的花生油產量,產量上來之后價格就會平衡了。“本來我們國內花生油就挺好的,但是因為便宜的大豆沖擊,導致現在花生都受到影響,這是一個農業結構調整的問題。”
卓創資訊分析師張瑾節分析稱,中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中國大豆在2017-2018年度的產量增長15.07%,達到1489萬噸,近兩年產量出現回升。張瑾節分析說,因為種植效益低于其他糧食及經濟作物,中國此前7年國內大豆種植面積不斷下降。在此情況下,國家加大扶持產業力度,使得大豆產量得以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