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評級機構正加速籌劃在中國的獨資經營事宜。近年來,我國金融體系對外開放持續加速,外資金融服務公司提供信用評級服務的準入放開,中國作為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標普、穆迪、惠譽全球三大信用評級機構都試圖從中分得一杯羹。不過,獨資經營申請能否獲批、進入中國后是否會水土不服,仍有諸多未知待解。
有備而來
6月26日,國家發改委外資司發布消息稱,日前外資司相關負責人應約會見惠譽全球業務拓展與客戶關系管理團隊主管Mark Oline一行,聽取公司發展歷史、亞太市場戰略、評級方法論等內容,并就當前境外債券市場情況、企業外債有關政策、外債風險防范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惠譽是與標普、穆迪齊名的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之一,是三者中唯一的歐資背景國際評級機構。5月25日,惠譽曾表示,正計劃向監管機構申請執照在中國獨立運營。
今年3月末,中國人民銀行主管的行業組織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注冊評價規則》(以下簡稱《規則》),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信用評級機構在境內開展債券信用評級業務,協會將對申請注冊的評級機構開展市場化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實行分層分類管理。
《規則》出臺標志著我國正式接受境外評級機構注冊,國際評級機構可以根據《規則》要求提交申請及所需材料。實際上,《規則》是對2017年央行第7號文件的具體落實。第7號文件對符合條件的境內外評級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業務予以規范。彼時,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表示,央行正在對境外評級機構在境內執業的具體形式進行研究。
在此之前,2017年6月28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正式對外發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在服務業領域取消了“資信調查與評級服務”的外資準入限制,為評級行業對外開放提供了制度基礎。
“三國演義”
此前,國際評級機構在中國經營只能采取合資方式?;葑u在中國的合作方是聯合資信,穆迪則持有中誠信國際30%股權,標普雖未持有中國本地評級公司股權,但與上海新世紀資信建立了合作關系,主要在技術和培訓方面提供幫助。
而隨著中國對國際評級機構獨資經營的逐步放開,上述三家公司開始加速籌劃在中國獨資經營的事宜。今年1月,惠譽宣布,已向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出售聯合資信49%股權。但將手中的股權悉數賣出并不意味著惠譽將退出中國,恰恰相反,惠譽評級發言人表示:“中國監管環境的變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去考慮及評估如何能夠更好地滿足未來本地和全球資本市場的需求?!?/p>
除惠譽外,穆迪投資者服務方面此前也表示,正在研究適宜的方案。穆迪方面稱,“愿為中國債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我們認為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近期發布的規定是有利于市場發展的又一舉措”。而在今年5月,標普在一份聲明中就表示,計劃在中國成立自己的獨資公司,該公司將以新設方式設立并運營,相關計劃已經告知中國監管機構。
對此,東方金城評級副總監俞春江表示:“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已經正式開始受理新評級機構的注冊評價申請,國際信用評級機構以設立獨資公司方式申請注冊評價在預料之中。”
根據中債登與上清所的合計數據,截至2017年12月,我國銀行間市場總托管量達到47萬億元,債券市場規模在全球僅次于美國和日本,位列第三。
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表示,信用評級是關乎債券市場發展環境的重要基礎設施,在“防控金融風險”主基調下,其信用風險揭示作用的重要性凸顯。
水土不服
入華大門已開,想要分杯羹卻并不容易。由于國際三大評級標準與國內市場存在較大差異,價值信用評級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力巨大,不論是監管機構還是國內市場,在接受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標準方面仍需要時間。
據了解,評級機構主要以發行人付費模式為主,即擬發行債券的公司支付一筆費用,要求評級公司通過評級模型給予其一定等級的信用評級。評級高低決定了債券發行的利率,信用等級越高,融資利率越低。
但在評級費用方面,國際評級機構通常每單在90萬元左右,中資評級機構一般每單不超過25萬元。價格上的巨大差異也可能導致國際評級機構出現水土不服的癥狀。
不過,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的評級方法、模型等技術較為先進,在數據、人才等方面也存在明顯優勢。一旦這些機構進入國內評級市場,與國內評級機構同臺競爭,也將倒逼國內機構提升自身技術水平。
聯合信用評級公司高級分析師何苗苗在一篇討論評級機構經營模式的報告中稱,目前國內評級機構的評級報告內容過于雷同,多是對評級對象現有狀況的表述,缺少各機構獨有的實質性風險判斷。相較于審計、法律和評估等中介服務機構,目前國內評級報告所體現的投資參考價值相對有限。
這同樣也造成中國評級行業公信力弱。根據同花順iFind統計,目前中國十大評級公司共發出10267份公司主體信用評級,A類評級以下的公司只有589家,占比僅5.7%。穆迪、惠譽、標普一般會將A類評級給予財務和經營狀況安全的公司。
而目前,中國評級監管部門已經意識到評級級別“虛高”的問題,北京商報此前曾報道,今年1月初,中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因在評級質量控制方面存在不嚴謹,收到了上海證監局的警示函;同年2月,大公國際資信因內部管理存在缺陷、財務管理獨立性不足被北京證監局責令改正。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實習記者 肖涌剛/文 代小杰/制表
放開外資評級機構準入大事記
2017年5月12日
財政部在官網發布的《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早期收獲》提到,中方將允許在華外資全資金融服務公司提供信用評級服務
2017年6月28日
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聯合發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修訂)》,在服務業領域取消了“資信調查與評級服務”的外資準入限制
2017年7月3日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2017年第7號公告,明確境內外評級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業務的要求
2018年3月27日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注冊評價規則》,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信用評級機構在境內開展債券信用評級業務
(責任編輯:華青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