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開年,接棒陳德賢,鄧斌出任了中國平安首席投資執行官,近日中國平安業績發布會上他首次亮相。
從體制內到國際保險公司、國內保險公司,見證過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的國際金融風暴,如今,鄧斌在平安投資成績迎接挑戰之時掌舵,新官上任,平安近4萬億保險資金在他的“指揮棒”下將如何調整,投向何處?引發關注。
近日,財聯社記者專訪中國平安首席投資執行官鄧斌,從看待宏觀經濟形勢到險資投資原則、平安配置現狀,從股權投資變動到不動產投資變化,從看待市場回撤到2022年預判、關注板塊,深度揭秘中國平安的投資“密碼”。
如何看近期A股回撤?
鄧斌:保險資金要做逆周期操作的壓艙石,而不是做順周期操作追漲殺跌的市場追隨者,這是平安的定力。
2022年開年,尤其是3月上半月,受俄烏戰爭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我國資本市場出現大幅波動,A股三大股指半月跌幅均超10%。其中,3月上半月,上證指數下跌超11%,深證成指下跌超14%,創業板指下跌超13%。
作為資本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如何看待近期的股票市場回撤,鄧斌表示,總體來講,平安作為長期投資者,有長期的股票配置,這是一個戰略資產配置的框架。“但平安作為長期的機構投資者,不會在某一個資產類別上大增大減。穿越宏觀經濟周期的戰略配置是平安的長期定力”。
不過,外部環境復雜嚴峻,藍籌股普遍承壓,市場避險情緒濃厚,資本市場大幅波動,金融保險行業也確實承受了比較大的壓力。但投資與經濟緊密相關,鄧斌表示,“我們對今年宏觀經濟的發展和未來中國經濟的穩定性,有充足的信心。在這種信心下,我們對于股票的配置會保持相當的定力的。”
鄧斌反復強調,保險資金配置注重的不是一個月、一季度、一年的投資收益,最注重的是長期的配置。“從股票上來講,可能某一年會有一個回撤或者怎么樣,這都不是問題,險資要做的是有長期定力的逆周期操作,或者是起到市場壓艙石、阻尼器、減振器的作用,險資要做逆周期操作的壓艙石,而不是做順周期操作追漲殺跌的市場追隨者,這是險資的定力。”
股票市場回撤對平安影響有多大?
鄧斌:平安險資配置結構為‘雙啞鈴’結構,市場BETA較同業低,風險較小。
市場波動資金多少都會受到影響,平安近4萬億的險資中,有多少投向股權類資產?鄧斌給出一組數據。截至2021年末,平安3.92萬億險資中,股權型金融資產5048億,占比12.9%,其中,受市值波動影響的二級市場股票、權益類基金及理財產品投資共3968億,占比10.1%。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平安真正受二級市場波動影響的股票投資大概占10%,其中,還有一些是屬于長期的戰略性投資。”鄧斌稱,10%的占比屬于合理區間。
對于風險影響,鄧斌用平安的保險配置結構來解釋。“平安的險資配置結構為‘雙啞鈴’結構。”鄧斌詳細描述,第一個啞鈴的一端,是大量長久期的利率債,形成強穩定性、很強的資產負債和現金流匹配;另一端由權益類投資、地產投資等組成的風險資產投資,比例僅為百分之十幾。“也就是非常安全的投資資產占比非常大,有風險但帶來高收益的資產也有配置,這是一個平衡。”
第二個“啞鈴”是在風險資產中,“平安險資投資中,有大量的高分紅價值型投資,比如銀行股投資。同時,也有成長型投資,貝塔比較高,波動比較大,這又是一個平衡。”鄧斌稱,正是基于“雙啞鈴”結構平衡,在股票市場出現重大波動時,使得平安總體股票投資風險很小,總體股票投資貝塔相對于滬深300遠遠低于1。“這樣的配置,好處是非常明顯的。”
險資如何做到穿越周期?
鄧斌:戰略配置+戰術配置+選擇標的,看清平安投資的價值鏈三要素。
保險資金具有自身特殊性,負債的長期性要求保險資金在配置時,更具長期思維。面對各種不確定性,保險資金如何應對。鄧斌給出答案:穿越周期。
如何做到穿越周期,鄧斌解釋稱,經濟是有周期的,長期而言,80%以上投資收益來源于戰略配置,也就是只要有穿越周期的耐性和韌力,有足夠的風險承受能力,那么等市場回歸、經濟回歸時,就會拿到大部分的長期回報。
“我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戰略資產配置做好,債券配置多少,其中長久期的多少,風險資產配置多少,其中股票多少,不動產多少,PE多少等等,基本大的配置數字明確了,可以說未來10年到20年,80%的預期回報是可以實現的。”鄧斌稱。
“第二件事,就是如何做好短周期每一年的管控:戰術配置。”鄧斌稱,平安會做一個非常有紀律的戰術配置。“有紀律的戰術配置不是拍腦袋,而是根據對市場的研判,按照紀律去做。人們做投資,戰術配置最失敗的是沒有紀律,隨心所欲,帶著情緒色彩去做戰術配置,我們是要不帶情緒的,是靠紀律去做。”
“第三件事,就是選擇標的。”鄧斌解釋,選什么樣的債券,選什么樣的股票,在債券上要保證風險管控和敞口管控,特別是對違約風險做極其嚴格的風險管控,股票上選擇有價值的股票。“戰略資產配置和擇券都做到位了,那穿越周期,我們就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鄧斌強調,“保險資金的投資更側重于穿越周期的價值投資,我們對不同板塊在做研究,但必須要強調,近4萬億的險資,與基金的區別在于,板塊的調整注定不可能成為我們投資收益的主要來源,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才是我們收益的最大的保障。”“我們希望市場、投資人用更加長期的眼光看待保險,看待保險投資,看待保險公司,對我們更有信心。”
對2022年資本市場有何預判?
鄧斌:2022年,對長期投資者而言將迎來一個價值投資的好時代!
2022年是不確定性增加的一年,作為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對今年有何預判?鄧斌坦言,今年確實非常復雜,內外各因素對市場、對全球經濟,包括對通貨膨脹都造成了巨大擾動。“但這些對于人類歷史上而言,都是短期性的東西,不會阻止全球范圍經濟活動順著其自身的邏輯在向前走。”
鄧斌堅信,擾動只是短期的,最終經濟會回歸自己的邏輯,這是一個必然的事情。“同時,今年,我們也看到中國穩增長和民生對經濟的支持,后續國家政策發力會越來越清晰、細致,我們對市場有比較充分的信心。”“一定程度上可以說,2022年進入一個價值投資、價值股占優的時期,這對我們長期投資者而言是一個好時代,也是一個好的市場小周期。”
具體到債券市場,鄧斌認為,政策利率有下行空間,但俄烏沖突造成的通脹壓力,美聯儲升息進程是擾動因素。“強調延長資產久期,配置長久期利率債,是我們長期的核心戰略,在信用債方面,嚴控信用違約風險。加強戰術配置管理,是我們的應對方式。”
權益市場方面,鄧斌認為,今年權益市場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主要是地緣政治事件帶來的擾動。“權益市場首先仍存結構性機會,但不排除趨勢性機會產生的概率。”
2022年投資關注點在哪些板塊?警惕哪些風險?
鄧斌:跟著政策走,積極布局碳中和、數字經濟、養老健康、租賃型住房等領域。
在專訪中,鄧斌多次強調,保險資金的投資回報會廣泛體現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跟著政策走”,是平安投資的一個重要邏輯。
“今年投資過程中,我們還是要看到板塊有優劣的地方,我們最關注的是國家政策方向,比如碳中和,數字經濟和養老健康相關板塊,醫療相關板塊,地產行業相關板塊,比如國家最近推出或者推動的方向是保障型租賃住房,這些板塊我們都會有積極的布局。”鄧斌表示,跟著政策走,在國家政策支持的方向選擇板塊,這就是平安投資大的路數。
金融強,活水來。金融是實體經濟的活水,支持實體經濟也是平安投資的“大頭”。鄧斌稱,平安近4萬億的保險資金中,投向實體經濟、制造業的量非常大。“很難統計,比如通過基金、債券把錢投到制造業,目前我們的配置中,包括新能源汽車、半導體、醫藥、新的信息技術,都是有的。再如,數據中心的配置、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這些都是有的。”
對于未來的重點方向,鄧斌表示,一是碳中和、醫療健康、數字經濟等領域,“我們在基礎設施項目上還將發力,讓自己真正、深入地融入到國家經濟建設中。”二是堅持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不動產投資,“不動產行業是國民經濟的綜合體現,我們對于有長期收租性的優質不動產,保持合理配置。”“保障型租賃住房是國家提倡的方向,我們會積極響應,在符合風險偏好的前提下,做積極的配置。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我們配置的方向。”
對于風險防控,鄧斌坦言,宏觀經濟增長的放緩,投資回報的下降,是其面臨的主要壓力。“未來,低利率環境下資產負債久期錯配問題需要持續努力改善,同時需要關注,地緣政治事件帶來的市場風險,以及信用違約風險。為應對信用違約風險,平安目前已經建立了內評體系,對信用違約風險實施精準管控。”
來源: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