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走出去”新年再迎新規范——中國境內投資主體在境外設立企業前,需按規定向相關主管部門提交相關信息和材料。
商務部等七部委25日印發的《對外投資備案(核準)報告暫行辦法》(下稱《辦法》)明確,將實現全口徑對外投資管理(既包括非金融類對外投資又包括金融類對外投資),各部門定期將備案(核準)信息和報告信息通報商務部。商務部對信息進行歸類匯總,并發送各部門共享共用。
若企業未按《辦法》規定履行相應義務,商務部將會同相關主管部門視情況采取提醒、約談、通報等措施,下一步還會研究制定對外投資“黑名單”制度。如發現存在偷逃稅款、騙取外匯等行為,管理部門將把有關問題線索轉交稅務、公安、工商、外匯管理等部門依法處理。
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參贊韓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辦法》的出臺也是為下一步推出《境外投資條例》及立法打下基礎,“(信息報告)對企業會有一定負擔,但負擔不大。如果是合規企業,材料都是現成的,真實提供材料只會促進(投資),不會阻礙。”
|
多位“走出去”領域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辦法》的核心是保障對外投資的理性,鑒別和杜絕以轉移資金等為目的的虛假對外投資。一位在北京協助企業“走出去”的律師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上周得知的最新進展是,拿到核準或是備案的企業,銀行一周內就可以完成換匯手續。
對外投資質量趨高
2017年中國吸引外資平穩增長,對外投資的非理性趨勢也得到遏制。
商務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5652家,同比增長27.8%;實際使用外資8775.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9%;我國境內投資者全年共對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的6236家境外企業新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1200.8億美元,同比下降29.4%。
韓勇稱,預計2018年對外投資規模將比較平穩,但將是更高質量的對外投資。
過去多年,商務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一直從不同角度統計境內企業的對外投資情況。現在,對企業定期披露信息及報告的監管正在加強,逐步建立更全面的統計口徑,并試圖擠出水分,逐步探索“事中、事后”監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