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第三批自貿試驗區掛牌,全國自貿試驗區總數達到11個。其中,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最靠西。 提起自貿試驗區,關鍵詞有很多,諸如改革、創新、放管服、自由貿易……這一切的基礎是“擴大開放”。站在“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兩大國家戰略的交匯點,四川在這場全面改革創新的“國家試驗”中,由一個內陸省份邁入了對外開放的最前沿。
回首掛牌運行這一年,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一直在推動更全面、更深入的開放新格局。29.86平方公里的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是主體核心區域之一,擁有國家級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天府新區國家級新區“五區疊加”的歷史機遇。
開放,也為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注入了希望與活力,新體制、新模式、新經驗在這里不斷涌現。截至2月28日,新增企業17472戶,新 增 注 冊 資 本(金)1769.76億元,一個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正在崛起。
首倡TSPPP探索對外開放新模式
3月27日,美國硅谷城市群市長組團來到成都,他們與成都高新區簽下合作諒解備忘錄,成都與硅谷準備互設高科技產業與金融創新全球化發展平臺。Him Group集團CEO、前山景市市長邁克爾?卡斯帕扎克說,希望借助“成都-硅谷科技金融中心”,幫助兩地企業跨越太平洋(601099,股吧)的阻隔,實現合作共贏。
翻閱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的合作史會發現,“成都-硅谷科技金融中心”成立之前,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在成都設立分院,準備圍繞人工智能和智慧基礎城市進行研究;以色列海法生命科技園要設立中以科技創新中心;“巴基斯坦中國中心”也在探索建立,建成后IT進出口、高端裝備制造、能源開發、供應鏈管理、基建領域、科研合作等板塊的合作將有新的平臺……
自貿試驗區掛牌的第一年,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最大的變化之一,便是其“朋友圈”從上海到深圳,從法國到美國,前所未有地快速擴大。
這一切成就得益于他們在全國首倡并實施的全球頂級科技園區合伙人計劃(TSPPP)。這項計劃帶著促進技術、資本和產業鏈深度融合的使命而生,希望構建的是“一帶一路”科技園區命運共同體、全球市場和企業的命運共同體。
這項計劃發布當天,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舉辦了“2017世界一流科技園區聯盟圓桌峰會”,與法國索菲亞(002572,股吧)-安蒂波利斯科技園、西班牙巴塞羅那創新產業園、荷蘭阿姆斯特丹科技園等22個科技園區共同成立“世界一流科技園區聯盟”。此后聯盟范圍愈來愈大,各方的合作愈加精準、深入。
“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最富特色的開放實踐,就是加大和全球各園區的合作。”成都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洪濤說,“在打造全球科技園區"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分享機遇,共同進步,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實現全球園區中小企業的互利互贏、共同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月28日,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新登記各類型企業17472戶,新增注冊資本(金)達1769.76億元。其中,入駐的外資企業共208戶,注冊資本(金)11.74億元。
制度創新+科技手段降制度性交易成本
盈創動力,是成都高新區搭建的一個科技金融服務門戶網站。登錄網站,頂上一排導覽中“政策申報”一項被標紅,還附以“HOT”的醒目標記。從這里入口,企業按照要求填報準確的公司規模、所屬產業、營業收入、院士博士等企業信息,平臺就會自動匹配出適合這家企業的各項金融支持政策。
“這個匹配的準確率可以達到99%以上。”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成都高新管理局辦公室高級主管唐驍斐介紹到,當各項與金融補貼相關的政策數據化,歸檔在一個平臺上,就能利用系統編制的算法,為企業匹配推薦合適的政策。匹配結果之外的政策,企業就不用管了,可以節省很多不必要的政策學習過程。
去年9月,國務院決定在全國推廣13項具備復制條件的創新改革試驗舉措,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就貢獻了“面向中小企業的一站式投融資信息服務——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模式”。
“中小企業除了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還存在金融服務分散化、碎片化等問題。搭建"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的初衷,就是要探索一種新的模式緩解這些問題。”成都高投盈創動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平臺通過吸引金融及服務機構入駐,與近200家金融及服務機構建立起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聚集資金規模超500億元,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融資支撐。截至今年1月,“盈創動力”累計為超過4900家中小企業提供債權融資逾400億元,為逾1.6萬余家中小企業提供投融資增值服務。
交易成本的本質來源于信息不對稱,人們彼此相互不了解,也對世界的變化缺乏足夠的認知。如果沒有信息不對稱,制度性交易成本也就無從談起。在唐驍斐看來,運用制度創新+科技手段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這也是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在制度創新方面的總體思路。
“我們是政府,不是科技型的公司。區別就在于,我們的創新不是盯著技術本身,而是從需求出發,在改革制度的同時,引入新的科技技術,讓兩者相關聯,發揮更好的效果。”唐驍斐說,沒有IT工具的輔助,一些制度很難落地,“把這些智能化的繁瑣過程留給政府。我們做出一套系統供企業使用,讓他們投入最少的時間拿到準確的信息。”
制度創新,一切從需求出發。4月1日,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發布了《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2017~2018改革創新案例匯編》,在政府職能轉變、投資、金融、貿易等領域探索形成了40項改革創新典型案例。這一年來,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科技手段的方式,不斷推進簡政放權、深化“放管服”改革,加速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能夠形成如今這樣開放的工作格局與改革思路,得益于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在掛牌之初就組建的一群具有國際化背景的專業人才隊伍。
去年5月,一則高層次人才的招聘廣告讓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成為“網紅”,招聘廣告上“稅后80萬年薪”的薪資標準,讓人們頻頻側目、議論紛紛。
就在這樣全國率先實現的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選人用人機制下,畢業于耶魯大學的柯文從美國跨海而來,就任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管理局國際項目負責人,也成為了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管理局的首位外籍雇員。
在這個團隊里,柯文說自己絲毫沒有感受到隔閡。與他共事的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管理局的同事,平均年齡在30歲出頭,不是有海外留學背景就是國內知名高校畢業。“他們的英語都非常強,專業能力也讓我佩服。”柯文說,思想國際化是同事們最大的特點,能第一時間掌握全球的信息和變化趨勢,在處理問題時也處處體現著高效。
無論是柯文還是唐驍斐,他們的身份都是政府雇員,這是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設計的“招數”,只為了能夠突破原有的人才選拔機制和工資標準,通過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向全球招才引智。
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成都高新管理局辦公室處長李思雪說:“聘用柯文這樣的外籍高材生,是人才任用改革創新的一次嘗試。一方面,自貿區有很多項目都涉及到外國政府、企業等,外籍員工可以有效地降低合作項目的溝通和談判成本;另一方面,外籍員工以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和角度,通過與我們的交流、碰撞,探索出適用于國際合作的新型貿易模式。”
今天,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正式邁入第二個年頭,內陸開放高地已初見雛形。成都高新區改革創新局(自貿辦)副局長(副主任)劉寰提到,2018年將全面加快推動各項試驗任務落地,以自貿區發展引領開放改革,努力在自貿區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上實現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