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淄博臨淄區建設完成的農村公路。資料圖片
“老周家買新車了!”日前,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王營村黨支部書記常繼鋒一大早就發現一輛嶄新的小轎車停放在村民周向雷的家門口。“村里500多戶人,幾乎家家都有車,多得路上都快停不下了”。
幾年前可不是這樣。“以前村里是土路。晴天土,一天要刷幾遍車,雨天泥,車都開不到家門口。買車的人自然不多。”常繼鋒對記者說,“農村修路是件大事,這幾年一直在推進。2011年,村里自籌60萬元,鎮上配套132萬元,新建1512米柏油路;2012年,村里自籌22萬元,鎮上配套11萬元,區里再補貼68萬元,又修了1603米長的環村路。經過多年投入,現在村里大街小巷都是柏油路,硬化到了每家每戶的家門口,村民的心氣兒大不一樣了”。
與王營村一樣,臨淄區很多村的變化都從修路開始。2009年起,臨淄區順應群眾不想“踩泥窩”的意愿,按照“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的原則,對未列入合村并居計劃的370個村居,探索實施“財政補一點、村居籌一點、群眾出一點、社會捐一點”的多渠道籌資模式,在全區全覆蓋實施了道路硬化工程。區財政補貼采取實物水泥補助的方式,按照批準的建設計劃予以先行撥付。近年來,臨淄區財政累計投入1.3億元,帶動鎮村及社會資金近3億元,累計新建、改建農村主干道711公里、次干道520公里,所有村居大街小巷全硬化、無死角,道路村村連、戶戶通,農村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觀。臨淄區進一步結合完善農村公路運營服務網絡,發展鎮村公交,目前,臨淄區414個行政村中,公交通行率達100%。
農村路不僅便利了村民出行,更為鄉村經濟帶來了活力。臨淄區皇城鎮是蔬菜大鎮,盛產西紅柿、西葫蘆,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蔬菜大棚。然而前些年,由于道路條件差,菜農運菜一直是個大難題,趕上陰雨天車進不來,背扛肩挑累人不說,還會把菜磕著、碰著。“那時候進大棚的路坑坑洼洼,拉著菜揪著心,"咯噔"一聲,三五毛錢就沒了。新摘的蔬菜被磕碰,就沒人愿意要,賣不上好價錢。”臨淄東科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于永先回憶說。
變化從修路開始。“我們不僅對各村內道路進行了硬化,還給各大棚區修了生產路。”皇城鎮黨委書記郭亦華介紹,全鎮建起了“六縱六橫”水泥路網,收購蔬菜的貨車可以直接開到地頭,一舉改變了雨天車進不去、菜運不出的尷尬局面。
路修好了,銷售網絡也逐漸建立起來。皇城鎮在北京、上海、太原等40多個國內大中城市設立了直銷市場,蔬菜直銷北京、上海、太原等40多個國內大中城市。“早上5點摘的菜,不到一天就能到北京,兩天就能到上海,帶動我們的收益提高超過20%。”于永先笑著說。得益于道路建設,皇城鎮建起了大小蔬菜合作社70多家、龍頭企業30多家、大型農場十幾處,蔬菜年收入達80多億元。
“2017年12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好農村路"建設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既要把農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護好、運營好,為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好保障。修路只是第一步,我們還在農村公路上豎了路燈、搞了綠化、裝上垃圾箱、配上管護員,一定要把道路管好、護好、運營好。”臨淄區委書記宋振波說,“如今,翻開臨淄區的交通路網圖,你能看見一條條鄉間小路串起各個村落,一條條寬闊大道通向四面八方,內外暢通、主次銜接、村村相連。這些"毛細血管"通了,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才能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