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6日,有超九成的打新基金在今年以來取得了正收益
與港股IPO市場的火熱不同,A股IPO市場略顯清淡:今年上半年僅有58家公司首發申請獲批,過會率僅為53.7%;今年上半年IPO終止審查企業有148家,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130家。但是,《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雖然IPO節奏的放緩、新股“開板”后表現的不佳,但打新基金在今年的業績表現卻“依舊神勇”,有近九成的打新基金在今年以來取得了正收益。
上半年收官,各基金公司也陸續公布了旗下產品的最新規模。《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打新基金似乎走上了一條“小而精”的路線,今年上半年的總規模已經由788.4億元降至最新的510.25億元,縮水超三成。更是有昔日的明星打新基金由于資產凈值長期低于5000萬元已被迫清盤,梳理二季度末的最新規模發現,目前規模不足5000萬元,處在清盤“紅線”以下的打新基金尚有10只。
近九成打新基金賺錢 業績最佳者已盈利8%
今年IPO過會率的持續走低,主要原因是新一屆發審委成立以來IPO審核的明顯趨嚴。上市公司的質量從源頭上得到細致把關,也有效地從源頭上推動了A股市場的良性發展。《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隨著A股市場IPO企業質量的提升,公募基金市場上打新基金得以大展身手,截至7月6日,有超九成的打新基金在今年以來取得了正收益。
《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在投資策略中標明“打新策略”的公募基金共有51只(A/B/C類合并統計,下同),其中有44只基金在今年以來取得正收益,占比近九成。截至7月6日,51只打新基金在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率為1.97%。
由于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的持續震蕩,公募基金市場上主動權益類基金的業績表現不佳:偏股基金在今年上半年的平均收益率為-8.23%,債券基金在今年上半年的平均收益率為1.35%。打新基金1.97%的平均收益率已大幅跑贏主動偏股基金平均收益率,跑贏同期上證綜指。
所謂打新基金,是指專門投資新上市股票的基金。但在市場上打新股通常是高收益和高風險并存,打新基金的業績表現通常也差距比較大,截至今年7月6日,目前市場上的51只打新基金中,業績表現最好的基金已經斬獲了8.46%的收益率,而業績表現最差的基金在今年以來已經虧損了9.94%。
業績表現最好的基金為信誠至誠靈活配置A,該基金在去年3月份新成立,自成立以來已經斬獲了15.4%的收益率,在1726只靈活配置型基金中排名第14。公開數據顯示,該基金在去年年底的規模為0.83億元,但在今年以來的基金規模卻不斷縮水,在一季度末該基金的規模已降至5226萬元,到二季度末該基金的規模再度下降至1183萬元。
打新基金規模不斷縮水 走上“小而精”路線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打新基金規模的不斷走低并非信誠至誠靈活配置A所獨有,公募基金市場上所有打新基金的總規模也在不斷縮水:擁有數據統計的51只打新基金,在去年四季度末的基金總規模尚有788.4億元,而到了今年二季度末,51只打新基金的總規模已經降至510.25億元,短短半年間縮水超三成。
近期,市場中更出現昔日大規模打新基金遭遇清盤的案例:曾經規模高達134億元的國投瑞銀新價值基金,近日宣布進行清盤清算。從清盤原因來看,該基金披露為由于“市場環境變化及基金運作情況,為更好地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季報數據顯示,該基金曾出現過連續2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情形。規模過低不及監管要求被外界認為是該基金清盤的主要原因。
臨近清盤的“迷你”打新基金也不在少數。《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目前市場上正常運作的51只打新基金中,有10只基金的最新規模已不足5000萬元,面臨被強行“清盤”的危機。相比去年四季度末的規模,這10只基金均在近半年遭遇了比較大的規模縮水:10只基金在去年四季度末的總規模為23.14億元,到了今年二季度末的最新總規模為1.33億元,半年間縮水了94.25%。
對于打新市場在今年下半年的表現,多位券商研究員仍保持樂觀。浙商證券分析師王鵬表示,今年上半年,證監會注重核發企業的質量,IPO過會率同比大降,預計今年下半年發審速度也將維持當前水平,打新收益率更多受獲配率及參與金額水平影響,預計今年下半年網下打新收益率將趨于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