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銀行運營8年的電商平臺“融e購”將于月底關停,這一消息也映照出銀行系電商從備受矚目到邊緣化的發展困境。
日前,工商銀行宣布,因業務調整,將于2022年6月30日24:00停止融e購個人商城相關服務;融e購企業商城也發布公告宣布將停止融e購企業商城公開銷售、商圈銷售、跨境貿易等相關服務。
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工行的此次調整既是順應監管部門要求——此前監管部門要求銀行剝離非銀業務,銀行項下不得成立非金融業務子公司,也是順應市場變化的選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銀行系電商平臺一直沒有一個成熟的案例出現。”一位分析人士指出,金融與電商對組織能力和資源的要求很不同,擁有傳統基因的金融機構尚未能很好地實施“互聯網+”,而電商作為典型的非金融互聯網經濟模式,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在文化和專業能力上都是巨大的挑戰。
宇宙行關停電商平臺
工商銀行近期發布公告稱,因業務調整,將于6月30日24:00停止融e購個人商城相關服務,如客戶需進行積分兌換、購買貴金屬和公益捐贈,可以登錄該行手機銀行辦理。
與此同時,融e購企業商城公開銷售、商圈銷售、跨境貿易等相關服務也將停止,票據經紀、工行集采、司法拍賣等服務功能入口將遷移至工商銀行門戶網站首頁。
工行的此次調整既是順應監管部門要求,也是考慮到銀行系電商平臺發展多年一直不溫不火,順應市場變化做出的選擇。
據了解,監管部門已要求銀行剝離非銀業務,銀行項下不得成立非金融業務子公司。此前,建設銀行也宣布,因業務調整,自4月25日起,將善融商務經營主體由建設銀行變更為建信金服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信金服”),由建信金服負責善融商務經營。
此外,據界面新聞報道,融e購相關負責人6月11日回應稱,這次調整主要是順應互聯網和金融發展趨勢,對融e購平臺相關業務進行的整合升級。其中,C端業務將轉型為積分商城,與手機銀行融合發展;B/G端聚焦場景合作和金融輸出,持續優化服務功能,助力開放銀行建設。
融e購商城是工商銀行為布局互聯網建設的核心平臺之一,自2014年1月上線至今已運營超8年。工商銀行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末,融e購交易額達到1.11萬億元;2019年底,融e購用戶達1.46億戶。
但自2020年以后,工行不再單獨披露融e購商城運營數據,電商平臺競爭愈發激烈,銀行系電商平臺卻日漸邊緣化。“銀行系電商平臺投入很大,但成效不顯,很多都已經淪為扶貧產品售賣點,長久下來這一高成本業務被砍掉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位銀行人士表示。
銀行系電商日益邊緣化
銀行系電商平臺興起于2012年,彼時行業對這一模式一度寄予厚望。
2012年6月,建設銀行推出首家電商金融服務平臺——善融商務。截至2012年末,善融商務就已擁有超百萬會員,入駐商戶數目過萬;企業商城累計成交35億元,商戶融資近10億元。此后,銀行系電商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據中國銀行業協會披露,截至2018年末,有自建電商平臺的銀行共有23家,交易總額約為2萬億元,個人客戶數量1.62億,較2017年增超40%。
這一年,工商銀行融e購商城的總交易額僅次于淘寶、京東。其中,京東商城2018年交易總額近1.7萬億元,融e購商城同期交易總額1.11萬元。
但在電商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這幾年,銀行系電商平臺的用戶活躍度越來越平淡,在銀行體系內逐漸陷入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發展困境。“金融與電商對組織能力和資源的要求很不同,傳統基因的金融還尚未能很好地實施‘互聯網+’,尚在探索和進一步推進‘金融科技’,電商作為典型的非金融互聯網經濟模式,銀行是既熟悉又陌生。”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中心主任顧煒宇表示。
他認為,電商需要具有互聯網精神、充分運用互聯網信息科技,圍繞商品交易來高效地、專業化地組織生產、流通、消費等各方活動,不斷提高商品供求匹配的精準性和及時性,這些對于金融機構在文化和專業能力上都是巨大的挑戰。
在顧煒宇看來,比起銀行自建自營電商平臺,更可行的是與電商平臺合作,雙方共同攜手服務于客戶。“如果銀行希望進一步建立自身的電商平臺,可以采取參股、收購等方式,同時,應該建立適合電商的運營管理和激勵機制。從電商開展的市場角度看,競爭小、商業服務供給不足、產業鏈條長或具有一定規模的市場,可能有銀行進入的機會。”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