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圍觀各大公司年終獎的時候!
(相關資料圖)
據臺灣媒體報道,中國臺灣班輪運營商長榮海運令人矚目的年終獎出爐,繼去年40個月年終獎后,今年再創新高,傳言最高發放52個月年終獎金。以基層員工月薪5萬新臺幣計算,表現好的員工可領到52個月,約為260萬新臺幣,按最新匯率(1新臺幣=0.2261人民幣)計算,基層員工的最高年終獎約為58.8萬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年終獎金外,2023年還有員工分紅,依照章程來看,公司盈余的0.5%必須提拔當作員工花紅,也就是所謂“年中獎金”,預估至少還有10個月。真是羨煞旁人!
那么,接下來A股將在2023年如何走呢?
炸裂的年終獎
據東方在線、星島日報等媒體消息,中國臺灣長榮海運公司今年前3季獲利提前超過去年全年,獲利超過3000億新臺幣(折合人民幣670億元),并公布了年終獎最基本發放45個月工資,外傳最高能領到“52個月”,改寫去年40個月年終獎金的紀錄。同時也將再次改寫上市集裝箱船運營商年終獎金的紀錄。
以基層員工月薪5萬新臺幣計算,表現好的員工可領到52個月,約為260萬新臺幣,按最新匯率(1新臺幣=0.2261人民幣)計算,基層員工的最高年終獎約為58.8萬元。
長榮表示,年終獎金一貫依營運績效及員工個人表現核發。
綜合臺媒報道,海運景氣在疫情暴發后反轉,近2年獲利大爆發,長榮今年前3季歸屬母公司稅后凈利新臺幣3043.51億元、年增92%,提前超越去年全年獲利的2390億元(新臺幣)。
即使第4季獲利減半,全年估計還有3500億元(新臺幣)獲利,依舊創下史上新高。雖然獲利成長幅度大,但考量明年海運榮景恐怕不再,年終獎金發出比去年好一些的規劃,最終發出45個月。
以基層員工月薪4至5萬元新臺幣計算,表現好的員工可領到45個月,今早已200多萬元新臺幣落袋,最高能領到52個月,再度羨煞各行業。
除了年終獎金外,明年還有員工分紅,依照章程來看,公司盈余的0.5%必須提拔當作員工花紅,也就是所謂“年中獎金”,預估至少還有10個月,去年已經發出合計50個月“年終”及“年中”獎金,今年不會比去年少;以這2年發出的獎金來看,每名員工將領到超過100個月獎金,以國內各行業來說,長榮發的獎金應該是天花板價。
事實上,就是因為年終獎金太驚人,打破中國臺灣上市公司發放紀錄,長榮海運今年相當低調,主管們更多次叮囑員工“不要高調”;不過因這筆獎金早就是關注焦點,獎金一入賬,好“薪”情根本藏不住,馬上傳遍大街小巷。
展望海運后市,受通貨膨脹影響終端需求及塞港問題趨緩,去年下半年海運市場面臨反轉,長榮總經理謝惠全日前受訪時表示,供需還是決定航商的營收關鍵,上半年的環保法規將影響供給,因此艙位成長幅度沒有外界想象得多,但景氣回溫的關鍵還是看俄烏沖突何時結束。
A股今年怎么走?
不管外圍如何風高浪急,2023年的中國內地聚焦兩個詞:“活躍”和“團結”,前者在去年十二月的兩次最高層會議上頻繁提及,后者在新年賀詞中也明確提出。
因此,對于A股市場而言,可以判斷的是:2023年的機會應該要大于2022年。因為股市必然要先于經濟而動,若股市依然停滯不前,則意味著經濟層面的動作是要低于預期的。至于機會,分析人士認為,能夠帶來活力的科網平臺修復,代表需求的消費修復,代表專精特新方向的新能源(特別是儲能)和半導體等可能仍是資金追逐的對象。
中信建投發布2023年度二十大預測認為,A股指數整體大概率是小牛市;2023年GDP增長5.1%;美國通脹繼續放緩,逐步停止加息;2023年美債黃金成明星;10Y國債收益率預計全年波動區間2.56%-3.14%;美股延續震蕩走低趨勢;房地產市場將進入減量高質量發展期,銷售有望于四季度迎來拐點;基建投資將繼續充當2023年增長引擎,預計2023年基建投資增速+10%;2023年REITs新發規模預計實現翻倍,長租房等新業態整裝待發;數字經濟開啟內地科技行業發展下半場;半導體行業周期逐步探底,科技賦能“高端制造”;2023年通用設備機會多于專用設備,基本面邊際向上;新能源2023年有明顯的超額收益,投資的下半場是大分化時代;大儲能和海上風電是新能源行業空間最為廣闊的新方向;2023年自主品牌新車型供給明顯提速,板塊站上新一輪復蘇行情起點;2023年消費將成為拉動GDP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特種船市場將迎來集運、油運之后的下一個 “牛市”;電改深化推動輔助服務市場建設,火電靈活性轉型加速;內地經濟提速增長將推動工業金屬價格企穩回升,戰略金屬需求日益增長;普鋼利潤預計在200-300元/噸,特鋼內有“進口替代”,外有“份額提升”。
中信證券則指出,2023年是A股的“轉折之年”,1月全年戰略配置期和戰術入場期疊加,在內地疫情“達峰”后,將開啟關鍵的做多窗口,建議提高倉位,配置上由2022年12月的均衡配置轉向偏成長風格。首先,1月內地疫情流行期“達峰”可能早于預期,基本面預期迎來拐點后修復空間大,基于基本面和政策趨勢判斷,1月是A股2023年重要的戰略配置期。其次,2022年年末收官的市場成交和估值都明顯偏低,今年開年內外資入場共振有望打破存量博弈困局,機構定價權將明顯增強,結合市場估值和交易行為分析,1月A股將迎來戰術交易層面關鍵的入場時點。再次,戰略配置期與戰術入場期疊加,內地疫情“達峰”后觀察適應期結束,全年關鍵做多窗口將在1月開啟,A股全面修復行情將由政策預期驅動的第一階段,切換至業績預期驅動的第二階段。最后,建議提高倉位,配置上由均衡配置轉向更偏成長風格,聚焦“四大安全”領域,包括能源資源安全的儲能、風光,科技安全的半導體、數字經濟產業,國防安全的導彈、航發產業鏈,糧食安全的種業;同時關注醫療器械、合成生物、工業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