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相關資料圖)
2萬億GDP,正在成為城市競爭新起點。
01
第7個“2萬億城市”誕生
2022年,沒有新晉萬億城市,但多了一個2萬億城市。
日前,成都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2022年成都經濟總量挺進“兩萬億俱樂部”。
這意味著,成都繼上海、北京、廣州、深圳、重慶、蘇州之后,成為中國內地第7個2萬億GDP城市。
這一結果并不令人意外。就在2021年,成都GDP就已達到1.99萬億,離萬億大關只有一步之遙,晉級2萬億可謂毫無懸念。
2萬億GDP,是個什么概念?
目前,全世界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GDP總量超過2萬億(約合3000億美元)的只有44個,葡萄牙、新西蘭、希臘、捷克等國都低于這一水平。
換言之,城市GDP突破2萬億,相當于超過世界上3/4的國家和地區。
即使規模之大不等于競爭力之強,但2萬億城市的井噴,足以說明“大國大城”局面正在形成。
02
誰是下一個2萬億之城?
成都之后,誰是2萬億GDP俱樂部的有力競爭者?
武漢、杭州、南京、天津、寧波、青島、無錫、鄭州、長沙等強二線城市,為主要后備軍。
作為第一梯隊的武漢、杭州,有望在2023年聯袂晉級。
根據官方通報,武漢2022年GDP達到1.9萬億元左右,與杭州不相伯仲,兩城你追我趕的態勢依舊十分明顯。
如果不是三年之前的疫情影響,武漢或許早已實現突破。也正是在2020年,杭州反超武漢,晉級為第8城,并在隨后保持領先優勢。
在第二梯隊,南京、天津,有望在2025年前后沖刺成功。
2022年,南京GDP預計達到1.68萬億,大概率繼續維持十強地位。
兩年前,南京GDP首超天津,晉級10強城市,堪稱2020年區域經濟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這幾年,由于疫情沖擊不斷,加上傳統產業備受沖擊,天津仍未能實現反超。
十多年前,天津還一度與廣深爭鋒,競奪“第三城”之位。但隨著擠水分和產業競爭格局重塑,天津先后被成都、武漢、南京等地趕超,未來如何再次突破,值得關注。
在第三梯隊,寧波、青島、無錫、鄭州、長沙,或將在2025年之后邁向2萬億。
根據十四五規劃及各地黨代會報告,這些城市將晉級2萬億的時間定在了2025年-2027年之間。
其中,寧波雄心最為明顯,官方文件提出:
“奮力實現2025年GDP總量破2萬億、進入全國前10名”。
GDP總量破2萬億或許壓力不大,但劍指前十,談何容易?
2022年,寧波GDP預計為1.56萬億元,且不說未達到去年天津水平,與TOP10守門員南京的差距更是擴大到2000億以上。
當然,寧波擁有全國貨物貿易第一大港—寧波-舟山港,加上大杭州灣通道閉環正在形成,且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雙雙力壓滬深,位列全國第一,競爭力不容小覷。
可以說,如無類似新冠的大規模疫情,或地緣沖突等意外事件沖擊,到2025年,我國將會有10個以上2萬億俱樂部成員。
03
今年,沒有新晉萬億城市
今年,沒有新晉萬億俱樂部成員。
這是自2014年以來,萬億GDP城市首次出現斷層,凸顯了不同梯隊城市之間的巨大差距。
從時間周期來看,自2006年上海GDP率先破萬億以來,2011年前后,北京、廣州、深圳、天津、蘇州、重慶集體晉級。
從2014年到2021年,包括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鄭州、合肥、濟南、東莞在內的17個城市躋身萬億俱樂部,每年都有新晉成員誕生。
2022年,萬億GDP城市擴容之路為何戛然而止?
一個原因是,幾乎所有的強省會都已晉級,這些地方集聚了全省最優質的資源,經濟總量往往力壓省內其他經濟強市。
可見,萬億俱樂部后備軍,除了偏遠省份的省會之外,幾乎都是省會之外的經濟強市。
作為最具競爭力的后備軍的常州,2022年GDP預計為9500億元,最快也要到2023年才能實現突破。
而與常州不相上下的煙臺,2022年GDP增速雖然高達5%以上,但與萬億仍有一定距離,最快同樣要到2023年才能晉級。
至于唐山、徐州以及大連、沈陽、昆明、廈門等城市,作為7000億、8000億俱樂部成員,最快也要到2025年,才有晉級的可能。
換言之,到2025年,全國或將有30個以上的萬億GDP城市。
04
萬億GDP,還有多大含金量?
當萬億城市多達30個,萬億GDP的含金量還有多高?
曾幾何時,萬億GDP曾經是高不可攀的存在,這一門檻也塑造了北上廣深作為一線城市的輝煌。
如今,當中國經濟逼近美國的8成,大國大城、大群大圈的格局初步形成,萬億俱樂部的蔓延乃至泛濫不可避免。
可以說,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萬億GDP城市矩陣。
這背后,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中國的城市與國際上的概念截然不同。
我國的城市,多是行政區劃的概念,既有城區(即國際上的“城市”),也有廣闊的鄉村,無論面積還是市場規模,都遠遠高于國際。
也就是說,城市GDP存在一定高估。畢竟只要拼命合并周邊地市,把周邊縣城都圈進勢力范圍,哪怕農業人口占了一半以上,依舊可以靠著體量取勝。
總之,萬億GDP含金量日趨減弱,標志著2萬億GDP,正在成為新的競爭起點。
更重要的是,經過大疫三年的沖擊,加上國際經貿戰、科技戰的日益白熱化,區域競爭早已不是簡單的規模、體量之爭。
在GDP之外,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市場活力、治理能力變得愈發重要,成為衡量城市競爭力及其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