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曾經的東三省,土地肥沃,農業發達,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然而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東北地區開始出現經濟下滑,人口外流的現象。過去二十年,盡管東北振興計劃不絕于耳,但時至今日東北經濟依然沒有多大起色。
東北經濟到底怎么了?該如何破局?為何會出現“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又將如何發展?2月4日,鳳凰網財經與東北證券聯合發起的“2023(首屆)長白山高峰論壇”將正式舉辦,本次峰會主題為“展望2023-后疫情時代春暖花開 ”,將圍繞政策、投資、房地產等話題進行深度解讀。
在論壇召開前夕,鳳凰網財經對話全國人大代表、遼寧人大常委、遼寧大學校長余淼杰,就東北的人口、地產、經濟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在談到沈陽以及東北經濟發展時,余淼杰表示,如果能夠做好對外開放的話,那么沈陽就可以成為遼寧的深圳,成為東北的深圳。過去四十年深圳為什么能夠發展起來?一方面原因就是它比鄰香港,然后在八十年代初,通過加工貿易這種方式實現了發展。
余淼杰指出,并不是說沈陽要再走加工貿易的道路。但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東北擁有全國最稠密的鐵路網。從自然資源稟賦來看的話,擁有充分的鐵、煤,還有磷等極其豐富的戰略資源。人才方面,這里的干部素質很高,因為遼寧一個省有41個高校,換言之基本上所有的年輕人都能讀大學,自然文化水平就高。
“所以東北的振興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什么東風呢?就回到那四大短板——體制機制、思想觀念,以及經濟結構和對外開放,如果這四個短板能夠打通的話,我真的想不出為什么東北不能振興,這沒有道理。所以東北的再度輝煌一定是指日可待的。”余淼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