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來,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新疆富麗達纖維有限公司積極參與喀什、和田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吸納南疆城鄉富余勞動力180人,落實“留得住用得好真關愛嚴要求”的理念,讓他們成為“第二故鄉”的中堅建設者,融入城市,扎下根來,開啟新生活。
華麗蛻變:
從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11月29日,新疆富麗達纖維有限公司紡練二車間里,南疆籍務工人員阿日孜古力·阿布拉正熟練地操作著儀器,并不時在本子上記錄著。
阿日孜古力的家在葉城縣鐵提鄉熱米贊巴格村,2013年她考上了上海金融大學,但因家庭困難不得不放棄學業回家務農。得知可以去外地務工的消息后,阿日孜古力第一個報了名。
“從下火車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溫暖,進入企業后更是感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考慮到大家身上錢不多,企業給我們每人發了1000元生活費,怕我們想家還為我們慶祝生日和節日。我一定會更加努力工作和學習,來回報大家。”阿日孜古力向記者述說幾個月來的點點滴滴,講到動情之處,眼含熱淚。
如今,阿日孜古力每月有4000多元的工資,包括她在內的180名老鄉結束了4個多月的培訓和實習后全部上崗,分配到安全環保部、生產技術部、動力中心、紡練車間等多個車間,并享受正式職工待遇。
富麗達公司人事企管部副部長吳亮說:“我們根據不同工作崗位發放工資,這批南疆籍工人工資在4100元至5300元之間。”
南疆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政策正在讓越來越多像阿日孜古力一樣的青年人完成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
阿日孜古力告訴記者一個好消息:“為鼓勵和幫助像我一樣的青年實現上大學的夢想,公司正積極籌備為好學上進員工提供帶薪委培上大學的機會,讓我能開啟更高的人生起點。”
備享關愛:
對未來充滿美好憧憬
11月30日下午6時,富麗達公司水處理工艾吾孜汗·買買提來到離廠區不遠的金太陽幼兒園,她的大兒子依米然·肉孜即將放學。 (下轉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25歲的于田縣木尕拉鎮農民艾吾孜汗和丈夫肉孜·買吐遜苦于沒有一技之長,一直在家務農。今年3月,艾吾孜汗和丈夫參加了當地政府組織的免費培訓,主動報名去富麗達公司務工。一個月后,夫妻倆一同踏上去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務工的列車。
肉孜說:“我們到富麗達務工,政府給我們買車票、買保險,還專門安排干部帶隊照顧我們的生活,黨和政府對我們太關心了。”
專門為南疆務工人員準備的夫妻房里,雙人床、衣柜、書桌、電視機一應俱全。艾吾孜汗高興地說:“我喜歡這里,像家一樣,前兩天我把剛滿兩歲的二女兒也接來了。”
180名赴富麗達務工人員中有32對夫妻,在金太陽幼兒園里還有87名南疆務工人員的孩子在接受學前教育。吳亮說:“為了讓南疆務工人員安心、放心地在這里工作,我們經常安排干部去看望他們,與他們談心交流,讓他們找到歸屬感。”
“這次外出務工后,我們對民族團結有了切身感受,從吃飯可不可口到被褥暖和不暖和,大事小事都有廠領導的關心,外出務工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穩定的收入也讓艾吾孜汗對未來美好生活有了新憧憬,“我很喜歡這座城市,等錢攢夠了我們要在這買房,安家落戶。”
結對幫扶:深入交往交流交融
11月30日中午,富麗達公司紡絲車間的休息間里依布拉依木·阿布都熱依木正和同齡的師傅楊虎山聊工作中的心得,遇到卡殼處,依布拉依木迅速掏出口袋里的小本子,楊虎山用拼音告訴依布拉依木工作術語。
楊虎山笑著說:“依布拉依木的拼音非常好,通過拼音他記住了很多技術用語,這已是他用的第二個本子了。”
30歲的依布拉依木來自巴楚縣瓊庫爾恰克鄉闊納瓊庫爾恰克村,全家3口人靠6畝地維持生計,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今年4月23日,巴楚縣組織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一心想改變家里面貌的依布拉依木來到了庫爾勒。
進入富麗達公司后,車間指定老員工楊虎山當依布拉依木的師傅。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設備,依布拉依木有些不知所措,在師傅的鼓勵幫助下,他的漢語水平和操作技能日臻熟練。
對政府組織的外出務工,依布拉依木比別人有著更深的理解和認識:“只有走出去,才能開創屬于自己的天地。只有搞好民族團結,才能提高技能、快速進步。”
依布拉依木的這些認識得益于富麗達公司對南疆籍務工人員的關懷關愛,公司通過開展各類文體活動讓漢族員工和少數民族員工互相熟悉了解,并進行“結對子、學技術、促幫助”結對認親活動,讓南疆籍務工人員迅速融入當地生活工作中。
依布拉依木和楊虎山的故事,只是眾多南疆籍外來務工人員和當地職工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一個縮影。目前,富麗達公司老員工與南疆籍新員工結對幫扶達到了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