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無人駕駛汽車的持續升溫,作為無人駕駛汽車的眼睛——激光雷達,則成了兵家必奪之地。除了激光雷達行業的帶頭大哥Velodyne,Quanergy、Innoviz等行業新貴也是勢頭日盛,而國內的速騰聚創、禾賽光電以及北科天繪等更是銳不可擋。面對后來者的尾追,以及汽車廠商巨頭的堵截,Velodyne能否繼續保持霸主地位?而后來者的行業新秀能否后來居上,取而代之,值得我們探究。
全球首家量產固態激光雷達亮劍:戰幕拉開
隨著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商用無人機和機器人的興起,為這些AI產物配置高清傳感器成了各家爭寵的焦點?;诖?,位于硅谷的激光雷達制造商Quanergy正計劃通過產品大批量生產來成為行業佼佼者。
公司已經開始在加州桑尼維爾(Sunnyvale)的一家自動化工廠投產S3 激光雷達傳感器,并宣稱是首家量產固態3D激光雷達的公司。Quanergy表示,初期目標是到2018年下半年達到年產量20萬臺,從2019年開始,年產量將提升至100萬臺。截止目前,Quanergy已經獲得1.5億美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三星、德爾福、Daimler 和 Sensata Technologies。
Quanergy聯合創始人兼CEOLouay Eldada對福布斯說,新產線“是我們迄今為止最重要的里程碑。 相比機械式,固態激光雷達成本更低、更耐用。如果作為主傳感器的激光雷達是機械式的,沒有汽車廠商愿意部署4級或5級(高度自動化或全自動化)無人駕駛汽車。
頂級自動駕駛激光雷達廠商Velodyne生產的多線激光雷達每臺售價約幾千美元。與之不同的是,Quanergy預估其固態激光雷達量產價格約250美元/臺,最終將降至100美元/臺。Velodyne生產銷售3D、360°的激光雷達已長達10年,主要得益于比競爭對手更高清的圖像和更大的產能。
由LiDAR生成的“點云”圖像,使得自動駕駛汽車在光線理想的狀態下,能看到行人、探測出超過100米的路面情況和危險。攝像頭結合雷達,假如成本和性能得到滿足,這項之前數十年來主要用于3D測繪的技術,被認為是無人駕駛汽車安全行駛必不可少的。今年2月份,Waymo與Uber對簿公堂,爭斗的核心就是激光雷達技術。
Velodyne最近在加利福尼亞州圣何塞的一家新工廠擴大了其激光雷達產品陣容,包括更小的“Puck”傳感器,最終每年至少會生產100萬個。由David Hall掌舵的Velodyne也宣布了自家的固態雷達計劃。
Quanergy在Sunnyvale工廠生產的大部分激光雷達大部分將應用于工業自動化應用、無人機和機器人上,只有部分會用于無人駕駛汽車,Eldada表示。用于無人駕駛汽車上的激光雷達S3,將于明年在合作伙伴Sensata的麻省工廠開始生產制造。
自16年開始,當Quanergy宣布9000萬美元融資時,Velodyne也獲得了福特和百度1.5億美元的聯合投資。包括Ibeo、OryxVision, Luminar, Innoviz, LeddarTech, AEye, Strobe, Princeton Lightwave 和 Ouster(由Quanergy前工程師在舊金山創立),這些成立多年或新興的企業,都獲得了不菲的融資。據福布斯預估,融資總額至少8億美元。
Velodyne的江湖地位:有無人駕駛的地方就有它
Velodyne在激光雷達界的地位,亦如芯片界的英特爾、搜索界的谷歌,絕對的盟主。
這家公司創立于1983年,起初只是一家無線電公司,2005年機緣巧合,專注研究激光雷達。07年便推出了64線激光雷達產品,2010年谷歌首測的無人駕駛汽車用的激光雷達就是Velodyne提供的。目前Velodyne全部員工為250人,80%是技術人員。去年8月份,Velodyne LiDAR 獲得福特汽車與百度 1.5 億美元的共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