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海底撈在港掛牌上市,開盤后大漲超8%,市值一度突破千億大關。但記者梳理海底撈招股書發現,未及時繳納社保、食品安全等問題都為海底撈埋下隱雷。
2017年未及時繳納社保等2820萬元
海底撈招股書顯示,2017年海底撈新開門店97家,門店數量達到273家,當年,海底撈營收總額為106.37億元,溢利11.94億元。
如果從員工成本來看,招股書顯示,2015年、2016年、2017年,海底撈員工成本分別為15.72億元、20.44億元、31.19億元,占海底撈當年總收入的27.3%、26.2%及29.3%。
員工成本占總收入近3成,海底撈員工薪酬有多高?據了解,目前海底撈合計擁有53251名員工,根據2017年員工成本粗略估算,海底撈員工在2017年的平均薪酬為6萬元左右。
而海底撈在風險提示中稱,公司可能會面臨薪資上漲、最低工資上調、勞工成本上漲等問題,不僅如此,員工成本的上漲或將無法通過提高菜品價格轉移給消費者。
雖然薪酬不算低,但海底撈并非為所有員工按時繳納了五險一金。
招股書顯示,公司在國內附屬公司過往存在未及時繳納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供款的情況,于2015年、2016年及2017年,海底撈就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供款不足分別計提撥備人民幣2360萬元、3620萬元、2820萬元。
海底撈稱,相關中國機構可能要求海底撈于規定期限內繳納尚未交付的社會保險供款,每遲繳納一天按未繳款項的0.05%支付滯納金。倘若海底撈未于指定期限內繳納尚未交付的住房公積金供款,可能會收到相關法院的命令要求海底撈支付相關款項。
提示風險稱“不合格衛生條件或導致索賠”
實際上,員工成本占海底撈收入的比重僅位列第二,2017年,海底撈原材料及易耗品的成本占收入比重高達40.5%,是公司需要負擔的最主要成本。
實際上,海底撈在風險因素中的第一條就指出,從事餐飲服務業使得公司面臨食品污染及責任索償的內在風險。因業務范圍擴大,海底撈無法確保自己的餐廳員工將一直遵守海底撈所制定的內部流程及規定。
同樣是餐飲巨頭,呷哺呷哺往往被拿來與海底撈對比。9月6日,山東濰坊一位消費者稱,當天帶家人去當地的一間呷哺呷哺火鍋店吃飯時,懷孕的妻子從火鍋的鍋底湯里撈出了一只老鼠。
這一食品安全事故直接導致9月10日和11日呷哺呷哺股價連續下跌,市值2日內蒸發15億港元。而上述事件不禁讓人回憶起海底撈去年8月底被曝出的食品安全問題。
2017年8月25日,北京一家報紙指出海底撈位于北京的兩所分店運營存在衛生問題,視頻顯示廚房出現老鼠、沾有油性食物殘渣的洗碗機以及一名試圖用湯勺修理下水道堵塞的員工。不久后,海底撈發表致歉聲明并作出一系列調整,上述餐廳在通過相關當局檢查后恢復營業。
海底撈稱,未能于運營中甄別不良食品供應商、不合格衛生條件或潔凈標準、并未遵守規定的其他情況,可能對海底撈餐廳衛生產生不利影響,進而導致責任索賠、投訴或相關負面宣傳,也可能致使主管當局對海底撈進行罰款或法院宣判海底撈需進行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