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創股份(300343.SZ)因接連收到深交所關于“2019年年度業績預虧超10億元及低價轉讓資產給前高管”的關注函,引起市場關注。
2月13日,聯創股份公告披露,擬將子公司持有的北京聯創達美廣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創達美”)100%股權,以0.15億元的價格轉讓給原總裁齊海瑩。蹊蹺的是,翌日齊海瑩閃電離職。對此,2月17日深交所下發關注函,要求聯創股份解釋其與齊海瑩是否存在同業競爭和利益沖突、交易是否涉及債權債務轉移、交易作價是否公允合理等問題。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由于2015年以來聯創股份花巨資收購上海4家互聯網數字營銷公司,并形成商譽逾30億元,自2018年以來因計提商譽減值,聯創股份已連續兩年業績虧損,2020年可謂是聯創股份“保殼”年,在此情形下,如果其業績無法改善,將面臨退市風險。
對于市場關注的“低價”出售孫公司給前高管的問題,聯創股份證券部人士向記者表示,2015年收購標的公司,根據當時收購時的市場行情,交易對價是合理的。2015年~2017年標的公司所處的行業環境及盈利能力都較為穩定,但2018年開始,由于相關標的公司客戶流失、訂單下降,2019年持續了這種行情,致使其業績持續下滑。目前估值倍數相應下調,與2015年估值相比“天壤之別”。
出售孫公司給前高管
2月13日晚間,聯創股份發布公告稱,擬將子公司上海新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新合”)持有的聯創達美100%的股權,轉讓給自然人齊海瑩。該公告披露時,齊海瑩還是聯創股份的董事兼總裁。
不過,2月14日晚間,聯創股份再次發布公告表示,齊海瑩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董事和高管職務。辭職后,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但齊海瑩仍是聯創股份股東,持有聯創股份2427.9萬股。
記者查詢獲悉,齊海瑩是聯創達美的法定代表人,擔任聯創達美的經理及執行董事職務。根據天眼查信息顯示,聯創達美成立于2007年10月,為聯創股份全資子公司上海新合的全資子公司之一(上海新合共有6家子公司)。
這意味著,上述交易構成關聯交易。對此,2月17日,深交所向聯創股份下發了關注函。
深交所在關注函中提到,聯創股份于2015年以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并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齊海瑩等持有的上海新合100%股權,整體交易作價為13.22億元,形成商譽11.53億元。上海新合在業績承諾期滿后業績大幅下滑,聯創股份于2018年度對收購上海新合形成的商譽計提減值準備11.16億元,計提比例為96.79%。
同時,深交所還提到,本次出售的聯創達美2018年度營業收入占上海新合2018年度營業收入的63.52%,但交易作價僅0.15億元。
市場關注的焦點在于,聯創股份以巨資購買的公司,為何此時以這么底的價格轉讓給前高管?此交易價格是否合理公允?
上述聯創股份證券部人士向記者表示,2015年收購標的公司,根據當時收購時的市場行情,交易對價是合理的。2015年~2017年標的公司所處的行業環境及盈利能力都較為穩定。目前估值倍數相應下調,與2015年估值相比“天壤之別”。
聯創股份方面表示,通過剝離虧損資產,一方面在于降低虧損業務對公司業績的拖累,另一方面公司可以集中人力及資金,加快主營業務拓展。符合公司目前實際經營及戰略發展需要,有利于保護公司及股東的長遠利益。
公開資料顯示,聯創達美2018~2019年度凈利潤分別為543萬元、-2881萬元,2018~2019年末凈資產分別為8141萬元和-1476萬元。
對于2019年度聯創達美虧損以及凈資產大幅下降的原因,凈資產下降金額大于虧損金額的具體原因及合理性,上述聯創股份證券部人士表示,因為上海新合90%以上的業務收入來自汽車行業的客戶,受大環境影響,這兩年車企收縮得非常厲害,聯創股份服務的客戶,有些生產線已經關掉了,導致其業績大幅下滑。
同時,該人士表示,目前詳細信息暫不方便透露,隨后的公告或者年報將會詳細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聯創達美為上海新合的核心資產,而除聯創達美外,上海新合還有5家子公司,為何本次只交易了1家公司,其他公司是否會逐步出售?對此,上述聯創證券部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尚未考慮出售其他公司的安排,但也不排除這種可能。
巨額商譽減值
2019年度,聯創股份業績預虧超過10億元,同樣引發市場關注。
1月22日,聯創股份發布《2019年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19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10.62億元~10.58億元,主要原因為預計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主要為商譽減值)。
對于公司虧損的原因,聯創股份方面解釋稱,2019年受汽車行業大幅度下滑影響,互聯網板塊各子公司的經營業績不及預期,其中子公司上海鏊投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鏊投”)在對賭期,未完成業績承諾。聯創股份初步進行了商譽減值測試,預計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主要為商譽減值)不超過12億元。最終金額待審計、評估機構進行審計、評估后方可確定。
事實上,這已是聯創股份連續第二年業績虧損。記者注意到,因2018年度商譽計提減值準備20.71億元,導致當年扣非后凈利潤虧損超19億元。
造成連續兩年業績虧損的原因,還要追溯自2015年以來超溢價并購上海新合、上海激創廣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激創”)、上海麟動市場營銷策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麟動”)和上海鏊投4家互聯網數字營銷公司所形成的32.7億元商譽的“爆雷”。
2012年8月,聯創股份成功在創業板上市,其原本主要從事聚氨酯硬泡組合聚醚的生產銷售。2014年開始借助并購實現互聯網營銷行業轉型,實現雙主業發展模式。
記者注意到,2014年開始,互聯網廣告和公關公司成為上市公司并購的熱點題材。彼時,聯創股份所從事的化工行業板塊低迷,其經營業績持續下滑。
2015年3月,聯創股份作價13.22億元收購上海新合100%股權,正式進軍火熱的互聯網廣告營銷行業,在此刺激下,聯創股份復牌后的股價連續8個漲停,由停牌前的27.57元/股最高上漲到145.99元/股。
嘗到甜頭后,當年10月,聯創股份再次作價17.31億元收購上海激創和上海麟動100%股權,其中上海激創作價10.15億元、上海麟動作價7.16億元,溢價分別高達1355.06%和3492.67%。
2017~2018年期間,聯創股份先后出資6.48億元和6.83億元,以分兩步收購的方式,將上海鏊投變為全資子公司。
通過對上述4家企業的并購,2015~2017年,聯創股份的業績連續3年出現大幅增長。但連續的高溢價收購,形成的巨額商譽面臨較大的減值風險。
隨之而來的是,2018年和2019年連續兩年業績巨虧,2020年可謂是聯創股份“保殼”年,在此情形下,如果其業績無法改善,將面臨退市風險。
記者注意到,在商譽減值、業績連續大幅虧損的同時,聯創股份多位董監高頻繁減持套現。據wind統計,2018年至今聯創股份減持公告多達29份。
其中,第一大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長李洪國,預披露的減持計劃在2019年9月底期限屆滿,但兩個月后還減持了712.8萬股,套現市值近0.2億元。11月29日,李洪國因為涉嫌違規減持及未按規定披露,遭到證監會的立案調查。
在李洪國減持套現背景下,其所持聯創股份的股權仍處在大面積質押的狀態,目前質押率高達99.85%。此外,聯創股份十大股東股權質押數量占持有的股份數合計超過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