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股書顯示,仁會生物累計未彌補虧損為5.77億元,于2017年2月上市的核心產品誼生泰并未使其扭虧為盈。
近年來,生物制藥已成為國內外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亦是中國高新技術發展的重點。在疫情已于國內得到控制的當下,許多生物制藥企業也在診斷、治療、疫苗和抗體研發方面主動作為,彰顯出生物制品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與此同時,一批制藥企業也在IPO排隊進程中期待登陸資本市場,上海仁會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仁會生物)即為其中之一,目前該公司正處“已問詢”狀態,其主承銷商為國泰君安證券。
《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仁會生物是一家專注于內分泌、心血管及腫瘤治療領域內創新生物藥自主研發和產業化的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本次擬公開發行股份不超過5744.05萬股,擬募集資金30.05億元,分別用于新藥研發項目(12.42億元)、轉化醫學平臺項目(1.56億元)、結構生物學引領的藥物發現平臺(5000萬元)、二期建設項目(8.87億元)和補充流動資金及歸還銀行貸款(6.7億元)。
截至招股書簽署日,上海仁會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仁會集團)直接持有擬上市公司7925.10萬股股份,持股比例為45.99%,系仁會生物控股股東。仁會集團由桑會慶100%持股,同時后者還持有仁會生物25.11%股權,系仁會生物實際控制人。自2012年起,桑會慶歷任仁會生物執行董事、董事長職務,從公開資料看,桑并非醫藥行業技術專家。
《投資時報》研究員查閱資料注意到,仁會生物于2014年8月11日曾掛牌新三板,多年來其在新三板增發募資總計6.58億元。
截至招股說明書提交日,仁會生物披露了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9月(下稱報告期)的經營情況。財務數據顯示,仁會生物近幾年存在經營連續虧損、毛利率低于行業均值、銷售費用激增等問題。同時,該公司主要產品還處于市場導入期,而且在報告期內產能利用率出現下降現象。
經營持續虧損 銷售費用攀升
據最新披露的招股書數據顯示,近幾年來,仁會生物處于持續虧損狀態,這也直接導致該公司償債能力低的問題。
報告期各期末,該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50.04萬元、1408.96萬元、2732.31萬元和4172.31萬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5272.16萬元、-1.6億元、-2.14億元和-1.69億元,處于持續虧損狀態。同期,該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3439.55萬元、-1.25億元、-8754.46萬元和-1.38億元,持續為負。
此外,仁會生物的經營毛利率和同行業公司比較較低。自2017年2月該公司主要產品誼生泰上市銷售以來,其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9月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53.70%、39.39%和54.95%,毛利率先降后升,波動較大;同期,同行業的貝達藥業(300558.SZ)、微芯生物(688321.SZ)、特寶生物(688278.SH)、澤璟制藥(688266.SH)、君實生物和前沿生物的平均值分別為92.15%、78.08%和91.33%。仁會生物的核心產品毛利率低于行業均值近40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報告期內仁會生物銷售費用分別為1308.08萬元、6059.15萬元、8532.75萬元和1.06億元,呈現出不斷攀升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和2019年1—9月,仁會生物的銷售費用亦遠遠高于研發費用,這可能是由銷售人員數量多于研發科技人員導致。
與同業可比公司相比較,仁會生物銷售費用率更加突出。報告期內,貝達藥業、微芯生物、特寶生物、澤璟制藥、君實生物和前沿生物的平均銷售費用率分別為31.15%、32.83%、251.85%和72.09%,而同期仁會生物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2614.28%、430.04%、312.29%和252.99%,二者數據相差甚遠。
據了解,報告期內,該公司主要依靠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維持公司正常經營活動。而接下來該公司的市場開拓和研發項目的推進仍需持續投入,未來能否通過融資渠道籌資到足夠資金以維持正常經營,目前無法準確預測。
此外,在報告期內,仁會生物存貨金額分別為181.81萬元、2619.73萬元、1137.65萬元及2020.10萬元。2018年年末,該公司擬對不外銷的1849.19萬元存貨全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這就意味著該公司可能面臨進一步虧損。
主營產品仍處市場“導入期”
《投資時報》研究員發現,仁會生物自成立20余年以來,一直在研發藥品,因此投入了大量資金。報告期內,該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1439.94%、491.93%、193.38%和138.07%。
招股書顯示,其目前累計未彌補虧損為5.77億元,2017年2月上市的核心產品誼生泰并未使其扭虧為盈。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9月,誼生泰銷售金額分別為1360.71萬元、2681.69萬元和4104.60萬元,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6.58%、98.15%和98.38%;同時期,仁會生物的凈利潤分別為-1.6億元、-2.14億元和-1.69億元。
仁會生物在招股書中承認,造成連續虧損的主要原因系公司核心產品誼生泰尚處于市場導入期,從而主營業務收入相對較小,研發費用、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開支相對較大。
仁會生物如此經營狀態也直接導致其所占市場份額相對較低。
近年來,國內糖尿病藥物(包括傳統口服降糖藥、胰島素以及 GLP-1 類藥物等)市場規模的快速發展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制藥企業,行業競爭較為激烈,市場集中度較高。其中,跨國醫藥公司如諾和諾德、禮來、賽諾菲、阿斯利康以及國內部分藥企等,在中國市場上占據相對較高的市場份額。國外制藥企業的資金流入無疑加劇了仁會生物主打產品誼生泰的競爭難度。
從產能、產量和銷售情況來看,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9月,誼生泰的產量分別為17.75萬支、7.89萬支和20.53萬支;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3.96%、32.88%和16.29%,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產銷率分別為23.21%、101.14%和58.45%,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仁會生物2017年和2018年的產能均為24萬只,而產能利用率卻下降了近40個百分點。這或進一步說明,仁會生物的研發技術相對較弱,產品完全進入市場還需一定的時間。
償債水平低于行業均值
《投資時報》研究員發現,報告期內,仁會生物的總負債分別為1.14億元、1.63億元、2.72億元和3.18億元,呈逐年上升趨勢;流動負債分別為1909.72萬元、1.17億元、1.88億元和2.41億元;同期總資產分別為6.37億元、5.13億元、4.31億元和5.71億元;流動資產分別為1.62億元、5287.65萬元、3120.89萬元和2億元。
同期,仁會生物流動比率分別為8.5、0.45、0.17和0.83,同行業可比公司的流動比率分別為10.88、4.34、4.82和5.57;速動比率分別為8.41、0.23、0.11和0.75,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別為10.71、4.14、4.61和5.29。可以看到,仁會生物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均低于行業均值。
此外,報告期內,仁會生物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17.85%、31.84%、63.11%和55.57%,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別為19.03%、25.15%、28.53%和29.83%。除2016年外,仁會生物的資產負債率均高于行業均值,或表明該公司的償債能力低于行業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