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一座已被專家“判死刑”的石頭山,開采成如今的“中國第一大金礦”,這奇跡的背后就是科技創新。在汀江之岸的福建上杭,紫金礦業用不懈之科技創新,挖出了“中國第一大金礦”——紫金山金銅礦。
作為一家資源型礦企,紫金礦業的發展潛力還有多大,公司未來又有何戰略布局?
另辟蹊徑掘金
在紫金山山頂的金銅礦露天采礦場,“中國第一大金礦”七個大紅字聳立在藍天綠樹間,這里便是紫金礦業的發源地。
這個巨型梯田式的露天金田,呈典型的上金下銅分布,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銅娃娃戴金帽子”。雖歷經29年開采,318噸的黃金儲量已近尾聲,但在“金帽子”的下方,還有著“銅娃娃”的真身——儲量達242萬噸的銅礦。
但就是這座儲量豐富的大型金銅礦,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曾被專家判定為“金礦品位低、規模小、開發價值極小”,險些被放棄開采。
“按照當時的技術條件金礦入選品位為5克/噸,但紫金山金礦品位絕大多數在1克/噸以下,基本等同于一堆‘廢石’。”紫金礦業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創始人陳景河帶領團隊,根據紫金山的礦石特點大膽創新,選用了投資額低、生產成本低的堆浸工藝,在中國南方潮濕多雨的環境下創造了低品位、大規模露天堆浸提金的成功范例。
三大核心技術
經過多次技術升級,一套可簡單概括為“破碎→洗礦→篩分、重選→細粒炭浸、粗粒堆浸”的組合選礦工藝將紫金山礦石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同時,也讓紫金礦業在一座“石頭山”上,創造出了可利用資源規模最大、品位最低、處理礦石量和產金量最大、效益最好的金礦紀錄。
將貧礦變為中國第一大金礦的起步經歷,讓“科技創新”這四個字刻入了紫金礦業人的靈魂。公司董秘鄭友誠介紹說,一直以來,紫金礦業所獲得的資源不是低品位,就是難選冶,但30年來,紫金礦業之所以總能將“一手爛牌打成王炸”靠的正是“科技創新”這四個字。
如今,經過近30年的積淀,紫金礦業已形成了以“低品位、難處理礦產資源綜合回收利用及大規模工程化開發”“濕法冶金”以及“地質勘查”為代表的三大行業領先的核心技術,這不僅讓紫金礦業“點石成金”,也讓公司掌握了一大批世界級高品質礦產資源。
技術好疊加貴金屬景氣周期,今年一季度,紫金礦業盈利近25億,同比增長280%,創歷史單季度最好業績。
資源儲量豐富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鄭友誠表示,對于資源型企業而言,資源儲量是礦業的生命之源,對于紫金礦業來說,公司可持續發展的王牌正是公司所掌握的豐富礦產資源。據披露,紫金礦業在全球12個國家和國內14個省(區)擁有礦業投資項目,擁有2334噸金、6206萬噸銅和1186萬噸鋅(鉛)儲量。其中,銅資源量占據全中國總儲量的半壁江山。
“目前我們正在加快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優勢,一批重大項目建設不斷提速。”鄭友誠介紹說,公司正在力促其所擁有的多個世界級超大型高品位銅礦盡早投產。
據了解,公司擁有世界級超大型高品位銅礦——剛果(金)卡莫阿銅礦、塞爾維亞佩吉銅金礦和中國最大的斑巖型銅礦驅龍銅礦。其中,剛果(金)卡莫阿銅礦擁有資源儲量超過4369萬噸,投產后將成為全球品位最高的大型銅礦,目前該礦一期工程已正式啟動銅精礦生產;塞爾維亞佩吉銅金礦預計于今年6月底建成投產,投產后預計年均產銅9.14萬噸,產金2.5噸;驅龍銅礦一期工程按計劃順利推進,有望于今年底建成投產,達產后預計年均產銅約16萬噸。
資源儲量持續增長能力和低成本技術開發能力,也讓紫金礦業有了進軍世界一流礦企隊列的底氣和信心。鄭友誠介紹說,今年1月,公司公布了未來5年規劃和2030年發展目標,明確到2025年,公司將實現礦產金80-90噸,礦產銅100萬-110萬噸,到2030年主要經濟指標接近或基本達到全球一流礦業公司水平,多項綜合指標進入全球前3-5位,全面建成高技術效益型特大國際礦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