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消息,5G作為目前最為期待的技術之一,已經被多個企業以及行業大佬定義為未來實現萬物互聯的核心。在昨天的互聯網大會上,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也談到了5G的重要性,稱現在的智能設備并沒有真正的連起來,而5G要解決的便是設備的連接問題。
與此同時,華為終端負責人余承東也表示將于2019年推出5G手機,而真正等到商用估計要到2020年。其實,對于很多人來說,4G的速度已經足夠快,但是由于用戶數的逐漸增多,加上密度的增大,導致4G有時候依舊會出現不穩定的情況,尤其是對于一些物聯網設備來說,4G還遠遠達不到要求。不過,說了那么久的5G,那么5G技術規范到底是什么呢?
在今年的二月份,國際電訊聯盟在日內瓦通過并發布了IMT-2020草案,為后續192個成員國的5G技術規范奠定了基礎。日前,國際電信聯盟正式通過了這份草案,在內容上并沒有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報告中,深入探討了5G的最低規格。
一般情況下來說,相比較4G,5G技術峰值速率將增長數十倍,可支持的用戶連接數增長到100萬用戶/平方公里,端到端延時將從4G的十幾毫秒減少到5G的幾毫秒。
在國際電訊聯盟的報告中,5G蜂窩設備將允許單個移動基站達到至少20Gbps的下行速度和10Gbps的上行速度。對于一部8GB大小的電影來說,在5G網絡下只需要6秒鐘的時間便可以下載完成。相比較下,4G網絡下需要7、8分鐘,而3G網絡下則需要一個多小時,在速度上的提升不只只是一點點。
不過,這速度也只是理論上的速度,畢竟這樣的速度需要支持一個區域的用戶使用,所有人共享平分,但速度相比較4G也是有很大的提升,感受也是十分明顯的。
雖然5G技術規范已經發布,但這也只是初步發布的方案,還并不是很完善,國際電聯還需要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以完善確定5G的要求,而這一過程很可能要到2019年底才會結束。